杨林,黄松林,伍小飞
(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在国内高校逐渐开展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组织与环境变革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有文献研究表明:“双语教学”不仅可有效提高专业外语水平,更具增强学生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以及挖掘学生潜能的作用。同时,双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自信心与创造性具有积极的作用[1-2]。那么,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教学组织的变革对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建构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双语教学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关系的思辨与实证研究,辨析了双语教学对评判性思维能力情感特质建构的作用与影响。
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被视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此四大要素已经成为教学组织的核心环节,其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对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
1.情景与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双语教学情景以母语和非母语结合使用及其非母语运用的挑战性为突出特征。双语教学情景与教学目标的变化,促使教师与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过程中,双语教学的成效如何对此更具适切性。双语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体系建构便有了可能的基础。
2.协作与教学向度。
双语教学的语言运用特征及其教学内容与材料的多元性不仅将学生置于学习的地位,往往也将教师置于学习者的地位,这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地位的平等和协作的心理情感取向提供了基础。双向交流对学生积极思考的促进显然优于单向,教与学的双向度可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更多机会,易于引发开展平等的讨论以及不同观点的提出,对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建构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3.会话与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和过程可视为教育教学的会话形式,如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学生报告与专题演讲、PBL教学等。双语教学的会话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双重应用的问题,而是从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践操作上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更具实践性的展示平台,为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氛围和条件。
4.意义建构与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单一或多样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导向必然存在差异。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尤其不利于提高基于问题和事实进行辨析的能力。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而呈现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由此,评价标准的非惟一性便必然会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认识视角的多元性,从而对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与知识升华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应用适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以及深度访谈[4]。选取某学院2009级和2010级护理本科生159人。两个年级按进行双语教学的涉外护理班和普通护理本科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涉外护理班实施双语教学(汉—英)讲授法。普通护理本科班施以护理传统汉语教学法。研究对象均为已经完成了下列的教学课程:组织胚胎学、药理学、外科学、儿科学。采用彭美慈等研制的评判性思维测量表(CTDI-CV)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本科学生进行测评[5]。总分为70分-420分,得分≥280分表明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明有强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总分为60分,≥40分表示有正性倾向。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进入统计的学生数为148人。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73人。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对学院部分教师,包括担任和未担任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师和两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重点探究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课程作用的评价。
2.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即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求知欲;成熟度七项参数的测量结果见附表。
附表 涉外护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判性思维能力7项参数测量值
被调查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总得分为277.2162±32.19615。实验组,即进行双语教学的涉外护理学生CTDICV的总体得分为282.1385±27.91610,高于对照组,即普通传统护理教学的学生得分273.3614±34.8682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91)。实验组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求知欲等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仅成熟度这一评价参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和成熟度五项参数均超过40分,具有正性倾向,而对照组仅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三项参数超过了40分。说明双语教学组整体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可能存在高于对照组的趋势。
1.双语教学对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已有研究结论提示双语教学与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如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求知欲、成熟度等。但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测量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参数中,仅成熟度在双语教学实验组和传统非双语教学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其他有关评判性思维能力情感特质参数并未见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中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即测量分值超过40分)的项目数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双语教学在增强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参数的范围上可能具有相应的积极效应,即进行双语教学的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总体评判性思维能力存在高于普通传统教学对照组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并跟踪研究。
成熟度体现了人们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愿望的大小。成熟即表明充分的准备。借鉴赫塞和布兰查德的准备度定义: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愿,并将成熟度自低而高分为四个阶段,即:(1)无能力且不愿意;(2)无能力但愿意;(3)有能力但不愿意;(4)有能力而且愿意[6]。双语教学因其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往往需通过某种选拔的形式才可能进入到双语教学班(如高考英语成绩优异者或入学后的考试选拔),这既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也同时伴随着一定的愿望和期望的压力。同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激励的潜在作用。因而,经过一定时期的双语教学过程,学生可能在行为责任与意愿所标志的成熟度上表现了积极的进展。但如果基于赫塞和布兰查德对成熟度的四阶段划分理论进行分析,那么,涉外护理班学生的成熟度的增强也可能并非完全来自于双语教学过程,也可能源于学生选拔过程的结果。由此,对双语教学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成熟度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双语教学组织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学生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确提高了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但双语教学方式也致使专业学习的难度加大,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相信此种教学方式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至于双语教学是否具有提高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求知欲和成熟度7个方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可能具有或不清楚。这提示学生对进行双语教学与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与目的性还缺乏感受,大多还停留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阶段和层面的认识。
教师普遍认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求知欲、成熟度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双语教学对其影响是有限的,但部分作用应该是存在的。如有教师提到,教育部2007年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是指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未明确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加之当前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不完全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其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有限。但往往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多具有留学经历,能将最新的前沿的英文教学材料引入课堂教学,其对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应该是存在的。就成熟度而言,教师们大多认为主要还是由于选拔的学生相对优秀的原因,而优秀的学生所伴随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也往往较强,包括成熟度。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双语教学仅仅是教组织中的一个环节。应既不忽视双语教学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和作用,也不应过分强调和夸大双语教学在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对双语教学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智能结构,自信心和创造性等应给予适当的解读。
[1]张自卿,张鲜华.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商业文化,2011(5):187-188.
[2]韩秀峰,高军,王丽.关于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5):29-30.
[3]邓家干.建构主义理论在《DSP原理与应用》双语教学课程中的继续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60-162.
[4]刘素珍,李继平,张玉芳.本科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5):53-54.
[5]彭美慈,汪国成,陈基,等.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9):644-647.
[6]付爱民.保罗·赫塞的情境领导模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