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一节同课异构

2013-05-25 00:26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郭全其
地理教学 2013年19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 郭全其

山东省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276300) 刘增玉

山东省沂南县教体局教研室(276300) 徐以山

“土地资源”一节同课异构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 郭全其

山东省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276300) 刘增玉

山东省沂南县教体局教研室(276300) 徐以山

教学设计一(设计者郭全其)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土地国策。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的深化与延续,教材选取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土地资源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现状、面临的形势,对我国土地资源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

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上的构成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应补充介绍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举措,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如阅读分析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日益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地处沂蒙山区的农村,学生对土地的利用等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特点。

2. 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 认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

4. 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填写“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表,不断充实知识并灵活运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2.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法指导】

根据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知识储备的现实,采用“学案导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教学。

【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内容学习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案认真合作探究,第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导语: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有多少人口?美国著名学者布朗由此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无法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同学们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么,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来养活自己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让我们从人类的衣食父母——土地资源入手展开调查。

(提供课题背景,激发学生的调查欲望。)

二、探究合作

阅读教材及相关图表,填写“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表”。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表

三、展示交流

汇报“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表”。

1. 开展知识竞赛,评选表现最佳小组。

(创设竞争环境,增强学生求知欲。)

2. 表演:国土资源部长谈土地构成特征。

3. 小辩论:中国土地资源利大于弊(正方)

中国土地资源弊大于利(反方)

(把抽象理论转化为趣味活动,增加学生兴趣。)

4. 请你支招:针对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说出你的措施。

……

各抒己见:

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同学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布朗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

(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如“土地形势严峻”“土地类型齐全,全面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高科技养活中国”“发展特色种植”等等都可,给予表扬与鼓励。)

四、拓展延伸

进行“沂南县土地现状调查研究”专题活动。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二(设计者刘增玉)

一、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土地国策。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二节,是在第一节认识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类的衣食父母——土地资源,是第一节内容的延伸,又是客观认识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范例,更为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由“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目内容组成。第一目“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一首小诗引入后,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构成特点;第二目“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则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为后面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打好基础;第三目“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则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爱护土地、关心家乡的情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纵贯本节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是贯穿整节教材的基本线索:土地资源的总量的“优”与人均占有量的“劣”,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的“优”与各类土地比例不合理的“劣”,分布不均的“劣”,利用不当、破坏严重的“劣”……因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劣分析,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网络。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湖等基本国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同时八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应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如利用资料提取信息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等等,有助于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图文资料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 利用地图及其它资料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并简要评价其优劣。

3. 利用地图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相关数据图表,比较、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

2. 尝试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 尝试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培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意识。

2.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构成和分布的基本特点。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设想

以土地资源的优劣为线索,整合教材,力求帮助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的掌握。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自制的PPT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见下表)

十、板书设计(略)

教学点评(点评者徐以山)

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郭全其老师和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刘增玉老师分别就初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构思与教学设计,现从相同和相异的两个方面对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

一、相同相似之处

1. 把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两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正确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锁定在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点、构成特点和分布特点;能力目标的设计关注图像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和地理要素间互相联系与制约的逻辑关系;情感目标重在落实正确的人地观和资源观,以及关注现实、热爱家乡祖国之情。

2. 把探究式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遵循改革要求,把探究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无论是郭老师的“中国土地资源调查”,还是刘老师的“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分析与评价”,都重视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抛弃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是课改的具体体现。

3. 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拓展,把“生活地理”融入教学过程中

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入手,整合与开发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的积累都较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如两位老师都重视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生活体验,都重视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有关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的运用,来理解知识,激发兴趣。

4. 教学过程顺畅自然,重视揭示地理规律、构建知识联系

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表现充分,学习的形式与学习内容做到了有机融合,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呆板和机械。

5. 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拓展了学习与发展的空间

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丰富、活化、强化了学习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较好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延伸。例如郭老师的“中国土地资源调查”、小辩论等活动设计,为学生拓展了学习与发展的空间。

二、相异之处

1. 教材内容的“异读”

两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把握详细准确,但着眼点却不一样:郭老师从开发利用角度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土地资源,而刘老师则从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两方面深入分析,自然也促使两人的教学设计走了不同道路。

2. 三维目标的“异设”

两位教师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但在过程和方法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郭老师根据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生活经验比较多的事实和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实际,把过程和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形式,不断充实知识到灵活运用,体验成功的快乐;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刘老师则根据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生活体验积累较少的事实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把过程和方法目标设计为“利用相关数据图表,比较、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尝试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尝试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两种设计都从学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比较切合实际。

3. 教学方法的“异用”

郭老师以导学案“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研究表”为载体,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先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可谓“匠心独具”;刘老师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应该说郭老师的探究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符合课改要求。

4. 教学框架的“异构”

由于两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异读、教学目标的异设和教学方法的异用,也使得两位教师的教学框架异构明显:郭老师以“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研究表”搭建教学框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研讨;刘老师则紧抓我国土地资源“优劣”这根主线来搭建教学框架,发挥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应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5. 教学内容的“异学”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把学生放在首位,自始至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非常充分,把“先学后教、展示交流”这一洋思中学的先进课改经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则把教学内容有机细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小步子、大结构、快节奏”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更具体、方法更得当。

6. 课堂活动的“异置”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首先把整节教学内容作为一个课堂活动来进行,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为平台进行展开,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教学需要来设置若干小活动如表演、知识竞赛、小辩论等,这样一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爱学、乐学;刘老师的课堂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解成若干个小活动,易于学生解决问题,但这种在教师引导下“一图一探”、小步渐进的探究空间较为局限,学生很难放开手脚、驰骋思路,被动性较强,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我爱这土地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浅谈村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