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3-03-27 13:31
地理教学 2013年19期

银河系中1/4球状星团是“外来户”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23日发布一项研究结果说,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并不都是“土著”,其中约1/4的球状星团可能是在星系兼并过程中进入银河系的“外来户”。

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报告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建立起迄今最大的有关银河系中球状星团的数据库。通过分析这些星团的年龄和化学性质,他们认为银河系中1/4左右的球状星团并非诞生在银河系中。

球状星团是由数万到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集团,其外貌呈球形,它们是银河系中较古老的恒星系统。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某些球状星团是从其他星系迁入银河系的。

摘自201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我国提升气候观测能力

我国现有的大气、海洋、陆地观测系统,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气候信息。我国2007年9月发布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改进和集成现有的与气候观测有关的观测系统,增强对气候系统各个圈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范观测,以满足我国气候系统研究和服务的需要。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颁布两年多来,各有关部门的观测系统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气候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卫星观测技术取得明显突破,温室气体、生态观测能力逐步增强。

摘自201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智利地震三问

一、震级为何如此之高?

有记载以来震级排名第五的这场智利大地震,是由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构造板块在地底下发生剧烈撞击而引起的。纳斯卡板块构成了东太平洋底下的海床。智利所处的地理位置,离纳斯卡板块同南美洲板块发生摩擦的地点很近。

作为地壳的一部分,厚度约为96公里的纳斯卡板块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太平洋底下,目前正在向南美洲板块下滑移,而这两次智利地震都是沿着纳斯卡板块滑移所经的断层区域发生的。这个过程中,板块的边缘朝地幔底下沉降,在那里,它将升温至2000℃,并最终崩溃。地震专家认为,运动所形成的应力,再加上1960年地震沿断层区域增添的应力,导致了这次智利大地震。

如同许多其他地震一样,1960年的那场震灾加大了断层区域邻近地区,包括这次发生地震的地区的应力。尽管这一地区在此后50年间小震不断,但没有一次大到足以释放应力,只是随着两大板块的汇聚而逐渐集结。

二、伤亡何以远低于海地?

就震中所释放的能量而言,智利地震的威力要比海地在早些时候遭遇的那场地震强大500倍。然而,海地由此蒙受的死亡率比之智利却不知要高多少倍。据海地政府估计,由此造成超过22万人丧生,而智利的死亡人数仅为数百人。

相对而言,这次智利是幸运的。震源在近海约34公里的地底,处于人烟相对稀少的区域;海地的震源深度较浅(13公里),而且恰好位于太子港的边缘。正是这些因素加大了它的破坏力。

美国地质勘探局称,海地1月发生的里氏7级地震中有8个城镇和城市,包括人口达300万的首都,经受了从“剧烈”到“极端”程度不等的摇撼。据该机构测算,智利市区在8.8级震灾中只是摇晃“严重”而已。其震中在离智利最大的城市、首都圣地亚哥325公里的地方。

同时,智利防患于未然的全方位准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既有严格的建筑规范,也有健全的紧急应对机制,更有处置地震灾祸的悠久历史。而今年1月12日,当简陋的搭建房屋被摇得纷纷坍塌时,活着的海地人没有一个在家里体验过地震的感受。

三、海啸规模为何不及预期?

规模居前的此次智利大地震只引发了规模相对较小的海啸,而且没有跨越太平洋扩展到日本,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个几乎可以肯定的原因在于:引发地震的断裂是在非常深的地壳内发生的。

海啸规模的大小同海床在地震中发生运动时排遣的海水量直接有关,排遣的海水越多,形成海啸的可能性就越大。

爱丁堡英国地质勘探局的地震科学家罗杰·马森解释说,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首先,海床运动是否发生在浅水区域里,断裂带上方的水层越浅,海啸规模就越小。其次,断裂究竟发生在海床底下多深的地方,浅层发生的震动会造成更大的排水量。

“跨越太平洋的海啸这次之所以规模相对较小,我想是因为断裂发生在相对较深的地方。”马森说:“如果它发生在两大构造板块交界处的坡顶上,那么我们也许已遭遇一场规模大得多的海啸。”

摘自2010年3月8日《文汇报》

化解生物燃料困局的钥匙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生物燃料寄予厚望。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生物燃料具有可再生、污染物排放低等特点,而且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普通作物能生长,就能获得生产生物燃料所需的原料。采用秸秆、木材、枯草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被认为是交通运输行业传统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品。

然而,要将各种纤维素分解,最终制成乙醇,其工艺过程复杂而昂贵,这使纤维素乙醇一直徘徊在大规模商业化的大门之外,而不能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驱动人类社会前行。

专家指出,目前纤维素乙醇不能产业化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但关键是卡在了酶制剂上。因此,酶制剂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化解生物燃料困局的钥匙。酶制剂是一类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在诸多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在生物燃料生产中,酶制剂不可或缺。主要用它来降解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并经预处理成为糖类,然后发酵成为乙醇,再添加到汽油中成为乙醇汽油。优良的酶制剂不仅能够催化有关反应的发生,而且可以大幅提高转化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生物技术行业的跨国企业杰能科公司2007年10月发布了一款专为纤维素乙醇设计的酶制剂。工业酶专业生产商丹麦诺维信公司近日也宣布,推出了一种利用农作物废料生产生物燃料的商用酶制剂。利用这一酶制剂,生物燃料行业能够以低于每美国加仑2.00美元的价格生产出纤维素乙醇。按照目前美国市场的价格,此价格与汽油和传统乙醇的价格持平。这意味着纤维素乙醇有望在短期内成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汽油替代品。

摘自201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谁污染了太阳能

一向被誉为清洁、绿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近年来被戴上了“高污染”的帽子:国内许多新上马的一些多晶硅材料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许多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渣,污染了空气和土壤。

作为生产光伏电池最重要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一直被德、美、日三国的公司垄断,我国的光伏企业所需的多晶硅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众所周知,这些国家的环保要求都非常高,处罚措施也异常严厉,如果这些生产多晶硅的企业有污染排放,早就被关门了。

那么,为什么在国外没有污染的多晶硅生产,到了我国就变成“高污染”?

业内专家道出其中原委:国外多晶硅企业采用闭环式生产工艺,一般不会造成污染;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其先进技术都对我国严格封锁。2007年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材料一路暴涨,由200多美元/公斤骤升到近500美元/公斤,国内许多原本与此不沾边的企业看到有暴利可图,也纷纷上马多晶硅。但由于引进的多是国外的落后设备和技术,做不到闭环式生产,加上一些企业为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对工艺掐头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环节,造成了对环境的危害。

“技术创新是多晶硅材料生产的命脉,如果国内企业只顾谋取眼前利益,不在这方面下功夫,不仅给自己戴上‘高污染’的帽子、自毁形象,还将严重制约整个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印尼打造世界粮食基地

印度尼西亚政府近日宣布新的农业发展五年计划。根据计划,印尼政府将继续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加大农业种植园建设,以保证国内市场需求,同时扩大出口,并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印尼总统苏西洛明确表示,力争将印尼打造成世界的粮食生产基地。

长期以来,印尼的农业生产面临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灌溉设施较差以及化肥依赖进口等因素制约,水稻生产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此,印尼政府采取了诸如提供特殊贷款、增加肥料和种子补贴、扩大种植面积等多项举措扶持农业。此外,为防止任何形式的垄断或抢夺土地行为,政府还对投资租赁土地的规模设限。印尼自2008年起才实现了大米的自给自足。

目前,印尼已是世界棕榈油的最大生产地。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印尼政府还将把棕榈的种植面积从2009年底的790万公顷扩大至970万公顷。印尼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该国发展成集水稻、玉米、糖、咖啡、虾、肉类和棕榈油为一体的全球最大产地之一。

印尼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以印尼最东端的巴布亚省一城市马老奇为例,当地土地平坦,气候适宜,在其450万公顷的土地上就有250万公顷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和甘蔗等农作物。印尼政府计划在当地开发160万公顷土地,以发展粮食生产和能源开发。如果该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将会在当地创造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这将使这块原本贫穷的角落得到振兴,而当地人口也可能从现有的约17.5万人增加至80万人。

为吸引外资发展本国农业,印尼政府规定,外国人可持有合资公司最多49%的股权,并且还能享受其他优惠,如关税和国内税务减免等。如今,在苏门答腊到处可见外国投资者兴建的油棕种植园等各类种植园,而在加里曼丹岛,外资则大举涌进采矿业。据悉,阿联酋的一家矿业公司已决定斥资52亿美元,在东加里曼丹省租赁10万公顷土地发展种植园农业,同时参与当地采矿业并大力兴建铁路及电站。此外,一些投资者还准备在当地建设机场。

摘自201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热情的“迷你国” 马耳他

马耳他,地中海上一个面积仅316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口约40万,堪称欧盟大家庭中的“迷你国”。

在马耳他的大街小巷,具有浓郁文艺复兴特色的天主教堂、巴洛克式的宫殿楼宇以及北非阿拉伯式的楼房比比皆是,多元文化跃然眼前。徜徉于街头巷尾,陌生人互相打个招呼,稀松平常。向当地人问路,都能得到热情的解答。有一次,正当记者迷路而无所适从时,一位热情的当地人自告奋勇带路,把记者领到了目的地。

要想认识热情奔放的马耳他人,就不得不提及该国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这是马耳他一年中最热闹、最重要的节庆之一。狂欢节期间,来自马耳他68个市镇的居民,穿着代表各自地方特色的服装,从各地汇集到首都瓦莱塔和戈佐岛的那都尔,庆祝这一传统盛会。记者有幸体验了一次热闹非凡的盛会。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巨型彩车,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游行队伍,光彩照人、激情似火的盛装舞者,节奏明快、响彻云霄的鼓点音乐……装扮成“小超人”、“白雪公主”的男孩和女孩们,在大型彩车上频频招手,并一展歌喉,许多游客禁不住热情相邀,兴致盎然地汇入游行行列,共舞同乐。

旅游业是马耳他的支柱产业,每年游客人数超过130万,是其本身人口的3倍多。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当地人热情待客或许正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2010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东非第一大城市内罗毕

内罗毕享有“东非小巴黎”的美誉。在内罗毕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CBD),只见一幢幢写字楼拔地而起,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市区主大道肯雅塔大街上车来车往、人流不断。漫步在商业步行街,时装、通信产品的专卖店和连锁店鳞次栉比。记者随意走入一家手机专卖店,发现店内售卖的手机品牌和型号与世界其他大都市几乎同步。

100多年前,内罗毕还只是一片荒凉之地。1890年,英国、德国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英国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英属殖民地。1891年,英国殖民者为了加速掠夺东非内地的资源,开始修建连接肯尼亚南方港口城市蒙巴萨与乌干达之间的东非铁路。当铁路修到一半时,他们在阿西草原的一条小河边建立一个营地。因这条小河曾被放牧至此的肯尼亚马赛族人称为“内罗毕”,意为“冰凉的水”,这个营地也因此而得名。

内罗毕作为东非铁路线上的中转站,刚开始时的作用只是负责为蒙巴萨和乌干达之间铁路运输提供补给。之后,这个营地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小城镇。1907年,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英国的殖民地中心也从蒙巴萨迁到了内罗毕。肯尼亚1963年宣布独立后,把内罗毕定为国家首都。

如今,内罗毕已发展成东非第一大城市,是一个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国际都市。在这里不仅可以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还能够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便利。例如,这里有不少高档书店、餐厅、商场、咖啡屋以及5分钟内可以兑换支票的银行和邮局等。宜人的气候条件、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居署等国际组织机构以及著名跨国商贸公司都把它们的非洲地区总部设在这里。

摘自2010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曼哈顿公交出行更方便

在上班高峰时,纽约交通管理部门都为进城的公共汽车开辟专用车道,公交车畅行无阻,其他车辆可享受不到这一“特权”。

开车难,乘公交易,这不仅是上班族的共识,更是绝大多数曼哈顿人的选择。据统计,在美国,88%的上班族选择开车上下班,只有5%的人使用公共交通;而在曼哈顿,情况恰恰相反,居住在曼哈顿岛上的居民75%没有汽车,72%的上班族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作为纽约市五区之一的曼哈顿是一座不足60平方公里的小岛,南北长,东西窄,华尔街、联合国总部大楼等重要商务行政区都集中于此,可谓寸土寸金。

在曼哈顿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地铁是曼哈顿的交通大动脉。自1869年起,纽约便开始建设地铁,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网络,地上地下红、绿、黄、蓝各种颜色的地铁线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据统计,纽约地铁线路共25条,468个站点,总里程达1300多公里,而2008年乘坐地铁的人次就已超过16亿。即便如此,纽约并没有停止建设地铁的步伐,曼哈顿第二大道地铁线已在建设当中。

除了点多线长,曼哈顿地铁站点的设置也比较合理。曼哈顿的两个火车站,也是多条地铁的主要站点,不仅有电动扶梯,还设有箱式电梯,方便残疾人和使用儿童车的母亲。在曼哈顿中城或下城,通常隔三五百米就有一个地铁站。一些主要线路还实行全天快、慢车制度,既快捷又方便,据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有时也会乘地铁上班。

曼哈顿的公共汽车网络也颇有特点。有的公共汽车只在岛上运行,有的连通纽约其他四个区,另有长途车连接曼哈顿与临近新泽西州各城镇。为方便乘客,曼哈顿以外各交通枢纽处均设有巨型停车场,收费低廉。

摘自201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长江跨入“大船大港”新时代

3月14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通过验收。长92.2公里、深12.5米的深水航道,犹如水上高速路,引领“长三角”跨入“大船大港”新时代,引领长江两岸奔向又一个发展黄金机遇期。

12.5 米的深水航道,大大提高了长江口的航道通过能力。上世纪末的长江口,吃水大于9米的船舶每天只能通行12艘,2008年这一数字翻了4倍,5万吨以上的船舶更是从无到有,突破13艘。此外,航道水深从7米增深到12.5米后,船舶平均每航次可多装载50%至110%,提升了大型船舶的营运水平。

船舶通过能力和运营水平的提升为货主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一期、二期工程的相继完工,2002年至2009年,仅大宗散货、石油及制成品、集装箱等三大货种运输船舶因运输费节约、中转费节约和中转损失减少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729.83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5倍。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更带动了长江沿线港口及航运的快速发展。据上海海事大学水运经济研究所研究成果表明,2006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贡献达2019亿元人民币,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总量的7.3%。长江黄金水道运输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还保障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形成。

深水航道、齐全的港口码头与通畅的集疏运条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硬件设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年的561.2万标箱剧增到2008年的2800万标箱,跃居全球第二;货物吞吐量从2000年的2.04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5.8亿吨,雄居世界第一大港。

如今,长江口深水航道蛟龙昂首,江海联运,长三角已经迈入了“大船大港”时代。

摘自201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极端冷事件不改气候变暖长期趋势

2009年入冬以来,北极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使得北极地区温度比正常年份偏高,通常主要盘踞在北极地区的冷涡分裂南下,导致北极地区冷空气不断向中纬度地区扩散,造成北美、欧洲、东亚等地出现持续寒冷天气,强降雪天气频发。

此外,火山近些年爆发频繁,火山活动活跃,气温会下降;太阳活动处于11年周期低谷,当太阳黑子活动低迷时,也会引起北半球冬季部分地区气温下降。

最近北半球的持续低温和强降雪天气属于月、季时间尺度的极端冷事件,并非长期气候趋势性变化,并不会改变全球气候长期变暖趋势。

从温度观测数据看,当前全球气候还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自1850年有系统仪器观测记录以来,2000年~2009年是全球平均气温最暖的十年。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明显变小,但仍处于高温水平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比上个世纪末平均温度再升高1.1~6.4摄氏度,在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等作用下全球气候长期变暖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未来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变暖。

然而,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不只表现出气温升高,还表现出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的特点。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观测事实,给人们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每年各地的气温都要上升”的感觉。实际上,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所有区域和所有季节的气温都是上升的。

由于全球气候变率的增大,极端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而且在特定地区和条件下,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影响会更严重。

摘自201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火山创造特殊谋生手段

印尼东爪哇的“宝石”火山,距东爪哇省会泗水有600多公里。“宝石”火山是座休眠的山,海拔高达2386米,火山口深度接近200米,是亚洲最大的火山坑。每天挑山工都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烧硫磺,用手拣,用肩挑,上山下谷,靠金灿灿的硫磺矿赚取一份收入。

据向导介绍,这里每天都有300至400人来上班,一个人每次能挑60到100公斤硫磺,当然也有身体强壮的,一次能挑125公斤。他们把硫磺矿石卖给山下的制糖厂,主要在制糖过程中用硫熏去除蔗汁的杂质。硫磺的收购价是每公斤600印尼盾(1美元约合9200印尼盾),一个挑山工每天能赚5万盾。他们虽然体力好,但是山坡很陡,上山有3公里陡坡要爬,下到火山口要攀爬200米峭壁,走完一个来回需3到4个小时。因此,他们每天最多只能挑两趟。

这里的火山湖水酸性极强,其硫磺喷发是世界上最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难得的谋生手段。38岁的鲁迪告诉记者,爪哇岛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的就业机会少,相比在农村种地谋生,当地的青壮年男子更愿意冒险去采硫磺矿。

印尼的爪哇岛地处火山运动活跃地带,岛上火山众多。数千年来,厚厚的火山灰孕育了爪哇岛肥沃的土壤,使这里的稻谷可以一年三熟。如今,在 “宝石”火山区,既有保护完好的热带雨林,也有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园,道路两旁那大片大片规划整齐的咖啡园,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

摘自201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一天内六国发生地震

智利全国紧急事务办公室13日证实,当地时间当日7时34分,位于该国南部的地震重灾区比奥比奥再度发生里氏5.7级余震。截至记者发稿时,智利各地13日发生6起余震。

日本东北地区13日晚发生里氏5.7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1时46分(北京时间20时46分),震中位于福岛县附近海域,具体地点为北纬37.6度,东经141.5度,震源深度约为80公里。福岛县、岩手县和东京等日本本州岛太平洋一侧的大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缅甸中部蒙育瓦(望濑)市附近13日早晨发生的里氏5.4级地震,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之所以未造成重大损失,是因为地震中心地带人口稀少,且地震强度不大,震源很深。缅甸气象局证实,当地时间13日晨5时50分(北京时间7时20分),缅甸中部蒙育瓦市以北112公里地区发生里氏5.4级地震,具体方位为北纬23.06度、东经94.65度,震源深度约100公里。

阿根廷国家地震预防局12日说,阿根廷西部的门多萨省当天发生里氏4.7级地震,目前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2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9时53分),震中位于门多萨省圣拉斐尔市东南约55公里处。

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省附近13日早上发生里氏6级地震。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报告。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机构发布消息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3日上午11时53分(北京时间10时53分),震中位于马诺夸里西北方向342公里处,震源深度为30公里。

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13日发生里氏5.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印度东北部地区地震中心报告显示,当地时间4时50分许,梅加拉亚邦发生里氏5.6级地震,该邦大部分地区有震感。

摘自2010年3月14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