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势产业选择问题的研究①

2013-05-25 10:10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乔虹
中国商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区位商优势产业大省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乔虹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的新发展,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加快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河南省是中部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拥有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吸纳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集群效应,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河南省高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具体分析河南省具有集聚优势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进行探讨,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1 利用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河南积极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主动进行承接转移。在2011 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合作签约仪式上,全省共签下20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800亿元。所以,近几年来,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引进产业的总量和质量上不断实现突破。

1.2 承接产业项目相对集中

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工业作为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产业”。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大量项目资金流向第二产业,主要是医疗化工、食品、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建材等。以2010年为例,在河南省利用外省资金超过亿元的项目中,工业投资项目资金为152.3亿元,占全部资金的60.1%。同时,第三产业利用省外资金数量也有了较高增长,“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外资利用规模扩大了近4倍,而资金主要流向了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房地产等与人们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产业。与此相比,由于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外来资金对农业的直接投资数量较少。

1.3 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因在于产业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之间形成了梯度性差异,即产业转移往往是从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向相对不发达地区,因此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也集中于中国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省外资金在河南的投入也表现出连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早在2006年,其他省份和地区投向河南的资金已达到1000亿元,并且之后每年以平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引进的外省投资金额为2743.4亿元,同比增长24.6%。

2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承接的产业根植性差,与当地产业融合困难

因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扩大当地的就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所以各地对承接产业转移都持积极态度。但是由于我省对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不够,对转移的产业了解不深入,更缺乏对优势产业的选择。结果是转移过来的产业根植性差,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也难以使河南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使河南形成一整套优势产业链。同时,还有个别地方政府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对市场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例如阻碍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会给外来落地企业带来心理负担,造成其运营成本上升,最终“吓跑”企业。所有这些,都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低效率的现象。

2.2 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足

转移到河南的企业因为产业集聚度较低,往往在当地没有相关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河南省目前拥有全国全部多个工业大类中的 39 个,工业门类齐全,但层次化不高,缺乏产业链。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在产业体系规划时也较少关注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外来到河南的企业在进行要素购买、物流配送、产业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到东部市场购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使河南省在人力、资源、区位上的优势大打折扣。

2.3 承接产业转移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近年来河南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项目多为加工贸易,即在当地进行生产、组装、贴牌生产,然后返销回东部或国际市场。这些企业主要是利用河南省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并且多半为中小型企业,这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之河南本身的低水平产业很难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使河南产业进行良性发展的快车道。长此以往,产业转移带给河南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低,同时由于缺乏价值链高端的支柱龙头企业,对河南省的产业升级带动效果更是不明显。

2.4 投资环境需要改善

投资环境分为软、硬件两方面,首先在硬环境上,河南省除了拥有中部地区的区位地理环境优势外,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工业设施上都与东部地区甚至中西部一些省份有明显差距;在软环境上建设上,河南省在人才培养、研发能力、员工素质培训、市场管理管理水平与效率、地区开放程度和供应链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河南省产业集聚度分析

3.1 测量指标

目前对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等。本文主要采用区位商来测量河南省产业集聚度。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指标,它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多少等因素与全国同行业的比较。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Qij表示 i 地区 j 部门的区位商,eij表示 i 地区 j 产业的增加值,ei为 i 地区全部产业的增加值,Ej表示全国 j产业的增加值,E 表示全国全部产业的增加值。区位商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当Qij>l,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当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当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弱。

3.2 数据来源

所取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按照年鉴中对行业的分类,选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每种行业的集聚程度。

3.3 结果分析

从表1统计的结果来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连续5个年度产业集聚度均大于1,属于河南省高集聚度产业。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自然是传统优势产业,前4个年度的集聚度均保持平稳上升,2011年度有所下降。在工业中,采矿业和制造业也处于绝对优势产业。除上述4个产业集聚度大于1的高集聚度产业之外,在其他7个行业中,集聚度较高的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个行业,前两个行业则均属第二产业,说明在河南省,第二产业也处于较高的集聚水平。在第三产业当中,只有住宿和餐饮业属于高集聚度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在2007年的集聚度大于1,但之后的几个年度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在低集聚度产业中,金融业的集聚度虽然较低,但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

4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产业分析

4.1 测量指标

本文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来测量河南省产业发展水平,并筛选出优势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产业集中因子、创新因子。产业集中因子用区位商来表示,它由本地区产业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少等因素与上一级同行业的比较得出;创新因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表示,它取决于本地区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上一级部门平均水平的比较。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Tij为产业梯度系数;Lij为比较劳动生产率;Qij表示区位商(公式见前文);e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业增加值;Ej为全国j部门的产业增加值;Lij为i地区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Lj为全国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当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在地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表1 河南省2007~2011年产业集聚度

4.2 数据来源

沿用前文产业集聚度测量所选取的11个行业,用产业梯度系数来计算河南省2011年行业发展水平,从而筛选出优势产业,所取数据来自国家统计数据库。

4.3 结果分析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而这4个行业也正是前文统计中连续5个年度产业集聚度均大于1,河南省的高集聚度产业。也就是说,河南省的高集聚度产业和优势产业是相互吻合的。

5 结论和建议

无论是从产业集聚度,还是产业梯度系数来测量,河南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根据河南省统计网,2011年,在遭遇冬春连旱、秋季连阴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仍然实现了八连增,首次迈上1100亿斤的新台阶,全省粮食生产总产量1108.5亿斤,增产1.9%,连续6年超千亿斤。农林牧渔业作为河南省的绝对优势产业,比较容易吸引外来资金,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可以顺其自然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是最大的。根据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7.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832.5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9:58.3:28.8。在第二产业当中,采矿业和制造业都属于优势产业。河南省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及装备制造业属于传统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产业的集聚度需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加具有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吸引力。

表2 河南省2011年产业梯度系数

在第三产业当中,只有住宿和餐饮业是优势产业。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本省就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发展来吸引外资,承接住宿和餐饮业中知名品牌的转移。从产业梯度系数来看,目前金融业的优势较低,但该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近几年来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也可以考虑适量承接金融业。

[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戴宏伟.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3]刘小兵.集群式创新的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4(10).

[4]李小建.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中州学刊,2004(4).

[5]樊新生.河南产业集群若干问题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

[6]林松.产业集聚视角下河南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8).

[7]王庆丰.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08(4).

[8]覃成林,李二玲.中国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9]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

[10]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9)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11]2011~2012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EB/OL].(2012-03-01)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ndfx/webinfo/2012/03/1330577500267521.htm.

猜你喜欢
区位商优势产业大省
大省担当与大国蓄力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个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