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研究

2013-05-24 02:03姜君马影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小学教师农村

姜君 马影

摘要:文章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J.W.Berry的文化适应方式理论,介绍新课程文化适应方式,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的现状,提出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适应;新课程文化;小学教师;农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21-03

农村小学教师是我国小学教师的主力军,2008年全国总计有农村小学教师3337264人,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59.36%,特别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省2008年总计有小学专任教师157436人,而农村教师有93429人,占黑龙江省小学专任教师的59.34%。因此,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文化适应程度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有着其独特性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文化适应的现状如何,农村小学教师应如何面对、如何去适应新课程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反思。

一、新课程文化适应方式

群体或个体在文化适应时并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人们如何去寻求并参加这个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即文化适应策略或方式(acculturation strategies)。即适应主体在面对与自己原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时,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度及选择应对的方式。跨文化心理学家J.W.Berry认为文化适应的方式对于所有的文化适应者均来源于两个基本维度——对原有文化的认同与保持和寻求与其他群体的关系。根据这两个维度,J.W.Berry把文化适应的方式分为同化(assimilation)、整合(integration)、分离(separ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四种方式。同化是当个体不想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而是去寻找与其他文化的日常互动;整合是当个体既重视原有文化的保持,又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往;分离是当个体重视保持他们的原文化,同时避免与其他文化群体的相互作用;边缘化是个体对保持原文化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交流既没有可能性也没有兴趣。

笔者根据J.w.Berry的文化适应方式理论,认为新课程文化中教师文化适应方式有同化、整合、分离、边缘化。同化即是教师赞同新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与价值,积极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的各种活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尽量地运用新课程文化中所提倡的方式方法,完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而舍弃传统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价值、方式方法;整合即教师对于新课程和传统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与价值能够进行理性的认同与批判,在教学中有根据实际有选择地运用新课程和传统课程文化中所提倡的方式方法,并能根据以往自己的传统教学经验主动融合新课程教学,把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离即教师认同和维持传统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与价值,在教学中采用传统课程文化中的所提倡的方式方法,而回避新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价值、方式方法,拒绝新的尝试与运用,无法融入新课程文化之中;边缘化即教师认为传统课程文化与新课程文化中的理念与价值都毫无意义,在教学中更愿意采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拒绝与两种文化发生交流与互动,处于新课程文化与传统课程文化之外,陷入边缘化境地。

二、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现状

本次研究2011年共发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为254份。254份有效问卷主要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农村小学教师问卷125份,黑龙江省内其他不同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129份。其中包括:男教师70人(27.6%),女教师184人(72.4%);1~5年教龄的教师63人(24.8%),6~10年教龄的教师70人(27.6%),11~20年教龄的教师80人(31.5%),超过20年教龄的教师41人(16.1%);班主任教师147人(57。9%),科任教师107人(42.1%);语文、数学教师143人(56.3%),英语教师29人(11.4%),其他科目教师82人(32.3%)。有效问卷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一)基本情况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次因素分析,同时根据各题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对题目进行了筛选,运用方差极大法经过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公共因子,四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58.737%,各自的因子解释率分别为28.82%、12.347%、10.35%、7.219%。问卷经过IOl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21,BTS值的显著性为0.000**=<0.05,因此可知KMO值和BIB值都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一由6个题目组成,把各个题目含义与文化适应方式相对应,因子一是新课程文化适应的边缘化方式;因子二由3个题目组成,根据各题含义是新课程文化适应的同化方式;因子三由4个题目组成,根据各题含义是新课程文化适应的分离方式;因子四则由2个题目组成,根据各题含义是新课程文化适应的整合方式。问卷采用5级分制,边缘化、同化、分离方式的题目为正向赋分,而整合为反向赋分。使用SPSS对四个因子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同化方式的平均值为4.38,分离方式的平均值为2.95,而边缘化与整合方式的平均值分别是1.83和1.79。根据5级分制,所得平均得分越高,表示教师在新课程文化中所采取的文化适应方式越广泛和明显,得分越低,则反之。因此,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中采用同化方式最为广泛和明显,分离方式其次,边缘化与整合方式则较少,其中整合方式为最少。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

从表2可以看出:经X2。检验,男女教师的边缘化、同化、分离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Sig.均小于0.01,而整合方式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值Sig.=0.230>0.05,说明边缘化、同化、分离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男女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而整合方式上并无差异。同化方式中女教师更多,而在边缘化与分离方式中则男教师更多。因此,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与性别存在一定关系。

(三)不同教龄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

从表3可以看出:经)(2检验,不同教龄教师的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Sig.均小于0.05,同化方式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值Sig.=O.137>0.05,说明不同教龄教师在边缘化、分离、整合三种文化适应方式有一定差异,而同化方式上并无差异。对于边缘化方式,教龄在11~20年教师容易采取这种方式,其次是教龄在6~10年之间的教师,而教龄1~5年与超过20年的则相对较弱;对于分离方式,随着教龄的增加分离方式越明显,超过20年教龄的教师分离方式最为明显;在整合方式上,11~20年教龄的教师为最多,其次是超过20年教龄的教师,1~5年教龄的教师为最少。因此,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与教龄存在一定关系。

(四)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

从表4可以看出:经X2检验,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Sig.均小于0.0l,而同化方式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值Sig.=0.060>0.05,说明在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而同化方式上并无差异。科任教师比班主任教师更容易选择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因此,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与是否为班主任教师存在一定关系。

(五)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

从表5可以看出:经X2检验,不同科目教师的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Sig.均小于0.01,而同化方式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值Sig.=O.143>0.05,说明在边缘化、分离、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上各科教师间有极其显著差异,而同化方式上并无差异。对于边缘化方式,其他科目教师更愿意选择这种方式,英语与语文、数学教师差异并不大;对于分离方式,英语教师更愿意选择这种方式,其次是其他科目教师,最后是语文、数学教师;对于整合方式,则是其他科目教师与英语教师较愿意选择这种方式,而相对语文、数学教师则较少。因此,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与教师所任教的科目存在一定关系。

(六)不同地域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

从表6可以看出:经X2检验,不同地域教师的分离文化适应方式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Sig.=0.000<0.01,而边缘化、同化、整合等三种文化适应方式的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值均大于0.05,说明在分离文化适应方式上各科教师间有极其显著差异,即其他农村地区比哈尔滨农村地区的教师更愿意选择分离方式,而边缘化、同化、整合等三种方式上并无差异。因此,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与地域存在一定关系。

三、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策略

(一)注重新课程理念深入学习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方面应切实关注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对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析并根据其适应方式进行相应的培训,让每位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培训之后并对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情况追踪调查,关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的变化,让农村小学教师真正实现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应用,把握新课程文化中的精髓。

(二)重视不同学科间的教师相互学习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新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中,让不同学科之间、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的教师进行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让不同性质教师的特点与特长相互影响,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相互借鉴,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对于新课程文化的交流与实践。

(三)关注男女教师比例和年龄结构的调整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关注每所学校教师的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关注男女教师、老中青教师对于新课程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促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师对新旧课程文化适应方式整合度,从而把原有文化与新课程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新课程文化的适应。

(四)加大不同区域间相互学习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加不同区域间学习频率,相互学习每个不同地区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具体实践的方式方法中的优势,不同区域间的学校、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每个地区新课程文化交流,加强辨析多种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逐步完善新课程文化的适应。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小学教师农村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