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差异性及对策分析

2013-05-20 07:54杨德云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差异性民族地区

摘要: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和普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对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管理;差异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54-03

1 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1.1 培养目标的差异

普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指的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要广、要全面,以改变培养人才过程中知识面过窄、到工作岗位后适应性不强的不足。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实现专门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管理技能。要求学生不仅能充分了解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还能根据这些特点掌握专门的本土化旅游管理技巧。

1.2 “传”与“授”的区别

普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授”的这个模式上进行更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只会培养出呆板的学生。要想培养出创新性和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这个“授”的模式,在“授”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的知识,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在“传”的这个模式上进行优化。“传”的意思有很多种,像“言传身教”、“传承”等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传”的这个模式做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灌输学生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还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进行言传身教。

1.3 师资队伍的差异

如何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如何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成功地创造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除了需要具备理论知识扎实、教研能力突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外,还需要能深入到当地旅游企业的第一线,了解到了这个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对当地本土化的旅游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充实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时地给学生讲授最有价值的、新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

2 课程培养体系的差异性分析

2.1 “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区别

普通旅游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最主要就是遵循“一体化”的教学原则。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旅游理论教材规划的一体化;其次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的一体化;最后是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体化。民族地区管理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在遵循“一体化”教学原则的同时,要根据地区的民族特色进行相应的革新。课程培养体系的内容可作相应的调整,调整的方向应该要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相适应。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和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但多元化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将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等资源管理与旅游管理人才课程培养体系相融合,突出了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课程培养体系的特色。

2.2 学科体系和课程优化的方向不同

民族地区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应给予相应的优化,它与普通的旅游管理学科针对性有所不同,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应该满足民族地区旅游管理教学内容要求。其次,课程体系要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化,精益求精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培养适用于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在遵循原有的旅游管理类学科基础之上,还应该在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课程培养体系中设置多个学科方向。

3 培养规格的差异性分析

3.1 文化素质要求的差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中高层的管理者,行业特点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对旅游景观及客源国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都有较深的知识。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除了具备普通的旅游管理人才要求的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外,还应具备了解民族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知识、本土化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等能力。

3.2 业务素质要求的差异

旅游管理人才应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鉴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和企业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灵活的头脑,还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能力,以处理民族地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中的诸多复杂因素和突发事件。

3.3 身心素质要求的差异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旅游管理的工作;也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工作的不易,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生活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这就对旅游管理者的身心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4 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目标明确,专业设置合理,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民族地区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有针对性,培养出能胜任旅游岗位具体的任职要求的人才。从专业设置上,突出民族旅游专业特色。

4.2 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对教育的影响

现在许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太理想,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同时学校的培养方案要灵活,不仅使学生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突发问题。

4.3 增加政府在旅游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教育机构和企业力量来推动旅游人才的培养显然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仍然十分必要。因此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在旅游教育上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提供部分资金确保旅游教育工作的开展,或者鼓励国内院校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联合办学,为旅游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4.4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要想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教师队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外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有在行业多年从业的经历,部分兼职老师都是旅游行业的专家或企业家,因此教师队伍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一个教师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消化和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从事第一线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专家一起探讨研究,关注行业的前沿动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莎莎,罗艳.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1,(4).

[2]杨慧.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旅游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3]袁丽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四七”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4]李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轨双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2010(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2JGB293)、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C190)

作者简介:杨德云(1981—),男,海南海口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

管理。

(责任编辑:刘 晶)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差异性民族地区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