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效

2013-05-16 20:00武立权黄义德黄正来张文静李金才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作物栽培作物教学质量

武立权 黄义德 黄正来 张文静 李金才

以安徽农业大学近6年来《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总结了通过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变以及与教学质量相关配套条件的改善,建立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考核体系,阐述了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农学专业 作物栽培学 改革与成效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作物栽培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种植类专业(包括农学、种子、植保、资环等)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主要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满足培养适应21世纪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种植类专业(尤其是农学专业)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转变教学思路

1.教育思想上实现3个转变。即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上转变;从依赖课堂教学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课外实践上的转变;从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上实现3个结合。即“教学、科研、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田间、课堂、实验室相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3.实践教学方式实现3次循环。即第1次循环为“感性实践”,在“大一”“大二”期间结合农事操作课和专业劳动课,进行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第2次循环为“理性实践”,在“大三”专业课教学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种试验田,使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掌握各种农作物的基本栽培理论与技术;第3次循环为“应用实践”,在“大四”期间认真组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将学到的知识放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总结和提高。

4.教学手段上实现3次升级。一是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上增加了幻灯片、投影片等辅助教学手段;二是研究完成作物栽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在安徽省教育厅网站的精品课程上浏览、学习,教学内容丰富,图、文、声并茂;三是研究开发作物栽培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单机版和网络版,并在中国农村致富网上网,学生可直接上网或拷贝使用单机版光盘。

(二)改革教学内容

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内容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麻类作物、烟草等)、特用小作物(薄荷、席草、啤酒花等)及绿肥饲料作物等。其体系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各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包括生长发育特性、生育过程、器官建成、产量形成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和栽培技术两大部分。生物学基础部分主要为基本理论,栽培技术则实践性强,且新技术不断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改变以前总论与各论分离,各作物强调自身的完整性,教学内容上存在分离与重复的现象。一是将总论和各论形成一体,把总论中与耕作学内容重复的部分删除,重新组织总论内容,把总论和各论中共性内容贯通一体;二是将各论中生物学基础部分中与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重复或相近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使之与上述课程更好融合;三是以作物种类为专题讲授各论,突出不同作物的特点;四是主要农作物(稻、麦、棉、油等)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教学形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凡是实验、实践教学中设计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教学尽量与作物的生长季节同步,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周和实验课,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高低,促进学生实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将学生成绩分为3个部分:一是实验、实习实践技能考核,占20%,如拟定《千亩中稻亩产600千克栽培技术规程》这一大作业,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改变了这类课程过去从不安排作业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上课出勤率、实验实习到位率等。三是笔试成绩,占70%,笔试的命题是在上述考核基础上提高了要求,避免一问一答的死板内容,着重体现其整体性,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对比,以考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改革后,注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破了过去那种课堂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的现象。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过程

1.注重教材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1994年出版的《作物栽培学各论》,该教材基本反映当时作物生产现状及80年代作物科学先进水平,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但至90年代后期,内容已显陈旧,且因作物栽培的地域性强,该教材对安徽省的地域生态特点和相应技术反映不够,课程组负责人积极组织力量,主编出版了具有安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同时参加并担任副主编编写出版了21世纪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学实践》《农学概论》和《农业生态学》等5本本科教材,主编和参编了《安徽水稻科学》《安徽油菜》《安徽棉花》《安徽花生》《花生新品种与栽培新技术》《农业推广学》《农业发展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等专著,可作学生课外参考书。

2.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课程组在校大杨店农场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教学实验田40亩,实验楼拥有实验室3个(每个4间),可满足学生实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需要;在合肥经济开发区省级农业技术示范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与省种子公司试验站、丰乐种业、安徽省农科院、白湖农场、龙亢农场等单位建有长期合作关系,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3.提高教学质量配套措施

改革教学课时安排(如课堂理论教学与田间生产季节同步,组织学生去田间考察、诊断等)和成绩考核方法(笔试、口试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改善教学手段(充实标本实物,制作投影、幻灯和录像片,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等)。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教育研究,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编制范围内,建立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目前,本课程组50岁以上4人,40~50岁6人,30~40岁13人,30岁以下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3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

四、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1.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分为两部分,即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各论,学时分别为30学时和80学时,在第五、六学期讲授。根据新的改革形势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必须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以往总论与各论分离,各作物强调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上存在分离、重复的现象。课堂教学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总论部分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的讲授;各论部分则偏重于不同作物的特征特性及相关的栽培技术。凡是实验、实践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课堂教学中不再重复。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是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在作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开拓能力。要培养学生由“专业型”人才向“企业型”人才发展,“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开拓型”人才方向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上要特别注重不断充实新内容,多讲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把作物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简明扼要地引入教学内容中。尤其是不同作物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点介绍,以便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由于课堂内容的精简,势必要求学生自学一些内容,为此,我们合理确定一些自学内容,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到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读书报告,并组织课堂和课外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而且起到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其成绩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

3.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实践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室实验教学外,采取按季节安排作物教学内容,以利于现场、实物观摩教学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田间实际观察调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自己种植“种子田”“丰产田”和“试验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生产意识。同时,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实践及教学实习内容的题量,以引起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学、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教师通过参加科研课题、科研学术会议、指导生产实践等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发展动态及生产上存在问题,同时加强国际间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2]董志新.《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点[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0.

[3]徐芬芬.植物生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38-2440.

[4]易镇邪,王峰,张海清.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6):51-54.

猜你喜欢
作物栽培作物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初探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基于新技术的作物栽培学研究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