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清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改变了传统数学的教和学的模式。合理有效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合理融入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现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教学落到实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蜗牛爬行的过程,并提问:)一只蜗牛延着一条直线爬行,向右爬行记为正数,向左爬行记为负数(1)先向右爬了8米,再向右爬了3米,问最后爬了多少米?(2)先向右爬了8米,再向左爬了3米,问最后爬了多少米?说话音刚落,一个个手举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是数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无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讲解、疏导,学生都很难将知识点理解并接受,若利用多媒体技术,难以突破的重点不再是师生头痛的问题。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分割形成大小正方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图形面积的转化过程中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边长为c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探索数学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机会。比如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学中,首先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提问:是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它们一样?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像。并自主归纳总结;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写下来,并互相交流、对比,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画图、动手操作。由此可见,巧妙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四、在数学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大都能依照图意写出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为加深学生对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印象,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师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观察反应乘法意义的示意图,并写出图意表示几个几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活动中,学生表现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快速有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探究—发现—猜想—验证—证明—拓广”的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上深入学习、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