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师教育理念 作学生情操典范

2013-05-16 09:39王治国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者道德

王治国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生活在一定的感情氛围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建立一种亲密的、知心的、家庭式的关系。教师应与学生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形成具有充分影响力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气氛,用各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结果来感染他们。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去追求事物的真正价值,才能施加个性影响。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

一、提高情感素养

为了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苏霍姆林基把人的感情素养比作是调整了弦的小提琴,他说:“只有调整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教师有了较高的情感素养,才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教育、行为中,用自己理性的、精神的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深沉的爱春风细雨般地施润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中创造一种真挚的、开诚相见的气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二、强化精神传播

所谓精神传播就是以人类优秀的道德思想、道德精神、道德文化和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教师自己优秀的思想行为去培养教育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写到:“一个好教师从个人和别人的许多宝贵经验中切身体会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与其说是用本身知识去影响人,还不如说是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培养教育人”。他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只有精神才能传播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调节教师言行论和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

首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乌申提基在《教育学说》一书中写到:“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这个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它设想的多么巧妙也罢,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是什么力量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

其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有两种:言传和身教,言传是晓之以理,身教是导之以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学识水平,这种希望要变成现实,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教师的以身示范。学生总是信赖这样的教师:他坚定地朝着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前进;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教师这样的精神面貌为学生作表率,必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刻意爱心教育

没有哪位教育家不热爱学生的。这是大师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狄斯多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克鲁普斯卡娅、莎茨基、马卡连柯、陶行知,这些教育家以“聪慧的人类之爱的永恒火光永远照耀着我们。”

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以平等的同志式态度对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待后进生,更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歧视、挖苦、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爱学生——这是作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非常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从政治思想上、品德作风、学业才能、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关怀备至。关心学生的志愿,多次让学生“言志”,并加以指导,关心学生出路,负责推荐学生的专长和特长,在教育教学中“无私”、“无隐”;学生家中的困难,他设法帮助,常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或讨论学习,或笑谈歌舞,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受益匪浅,立志成才,故好学、乐学、善学、学有成效。

师爱给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注入了莫大的能量,也给了学生们终生难忘的情感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如教育大师那样关爱学生,甚于父母,晓之以理,细雨如丝。

猜你喜欢
教育家教育者道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家与儿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