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丽
摘要:1937年8月,回国不久的叶挺受周恩来委托,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事宜,通过当时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第3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向蒋介石提出建议。10月2日,国共两党代表经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然而,在未与共产党协商的情况下,蒋介石于9月28日单方面核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并于10月12日发布了新四军番号。由此,促成了叶挺的首次延安之行。同时,也开启了叶挺与延安的终生情缘。
关键词:叶挺;魂归;延安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73-02
一、首次到延安
叶挺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在两次起义中,叶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是起义的重要功臣之一。然而,广州起义之后,叶挺却遭受一系列的诬陷和指责,并最终被共产国际开除了党籍,被迫流亡欧洲,时间长达10年。因此,中共中央对叶挺存有较大的疑虑,特别是对叶挺的政治主张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就在1937年的7月16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华南的“漳浦事件”。“漳浦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内的反共顽固派乘谈判改编之机,吞并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阴谋。这引起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和警惕。因此,在南京国民政府单方面任命叶挺为第四军军长后,中共中央并未立即表示同意,但也没有予以否定,而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弄清叶挺的政治态度,10月19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博古、叶剑英,询问叶挺“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叶挺在南京与中共代表博古、叶剑英接洽时,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并表示愿意去延安面谈,是否就职由中共中央最后决定。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叶挺于10月23日由南京起程,经武汉、西安,于11月3日到达延安,受到中共中央的热烈欢迎[1]。
到达延安的第一天,毛泽东即与叶挺进行了彻夜长谈。叶挺首先向毛泽东倾诉了广州起义后自己所受的委屈。毛泽东与叶挺开诚布公,坦诚恳切地交谈,使双方彼此间取得了充分的理解与信任。中共中央及毛泽东消除了对叶挺的疑虑后,征询叶挺是否愿意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考虑到留在党外便于同南京国民政府打交道,叶挺向中共中央“表示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共中央对叶挺的这个决定表示尊重和理解,同时做出决定,同意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随后,毛泽东同叶挺就新四军的编制进行了商议,提出了具体方案:新四军的编制定为两师四旅八团,即以闽浙两省及皖南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师,粤湘鄂等地的红军游击队编为一个师,同时还商定了领导人选。叶挺向中共中央表示,尽力多做蒋介石的工作,努力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同意这一方案。11月6日,毛泽东将中央的这一决定电告博古。电文指出:“决定新四军隶属八路军,编二师四旅八团,拟项(英)任副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参谋长,军(部)暂住武汉,南昌、福州设办事处,……由叶挺向南京提出。”[2]
11月7日,项英回到延安。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召开欢迎叶挺、项英的大会。毛泽东特意请叶挺、项英一起坐在主席台上。同一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指出:“新四军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编制等项由叶挺向南京提出;未得国民党承认以前,你们不得发表。”电报还指出:“叶挺明日(九日)出去,项英同志待中央开会后再去。”中共中央的这一方案最后虽然未能全部实现,但毛泽东的电报说明,中共中央对叶挺已取得了充分的信任[3]。
叶挺在延安时期,还参观了延安的机关、学校。静卧在黄土高原沟壑中这座质朴小城,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她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使叶挺无比振奋,这更加激发了他为党工作,为人民献身的热情与意志。11月9日,叶挺满怀信心地离开延安。从此,延安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圣地。
二、魂归延安
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正式核定新四军编制为第1、2、3、4支队及各支队司令员。后又陆续核准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叶挺迅速整编了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形成了一支统一的抗日武装。从此,叶挺率领新四军驰骋疆场,纵横南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使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坐卧不宁。国民党蓄意扼杀新四军,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叶挺先后被囚禁于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长达5年又50天。在獄中,他坚贞不屈,一次次断然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的引诱,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浩然正气。
1946年3月4日,在我党的多次交涉下,叶挺出狱。就在出狱的第二天,叶挺在重庆致电毛泽东转中共中央,“决心实现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
3月7日,中共中央复电叶挺,同意接受他入党。就在中共中央复电叶挺同意他入党的当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董必武、王若飞电,指出:“同意叶(挺)入党。叶来电与中央复电,均于今晚广播,收到时请在《新华日报》发表,并先告叶,但不要登广告。”叶挺在3月7日当天在致刘少奇、任弼时的信中,以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写道:“从此之后,我能很自然地亲切地称你们为同志了。”[4]
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黄晓庄、李绍华、魏万吉、赵登俊以及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幼子阿九及保姆高琼等13人乘坐美军C47型运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为了迎接他们回来,中共中央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及博古、邓发的亲属与延安各界群众上万人冒雨聚集在延安飞机场。叶挺的儿子叶正明、叶华明也站在欢腾的人群中,翘首仰望天空,祈盼着飞机的到来,想象着父母兄妹见面时的激动场面。
然而,飞机并没有飞临延安机场。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随着时间一天天逝去,延安变得越来越沉闷、忧伤。11日晚10时,中共中央接到晋绥边区的报告,得知飞机在兴县黑茶山撞山焚毁、人员全部遇难后,整个延安顿时陷入巨大的震痛之中。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等26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休会一天,全边区悬半旗三日、停止娱乐一月,以志哀思。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人民无可补偿的损失》的社论,对“四八”烈士表示深切哀悼。社论说,叶挺将军是“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战时期的岳飞。他的毕生奋斗,是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感动的,每个中国青年人为之感动,足以使反动派羞愧无地。”[5]
4月18日下午1时,王若飞、博古、邓发、叶挺及其家人儿女将其遗体运抵延安飞机场。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与烈士家属及延安各界群众万余人在机场接灵。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机场上空,机场笼罩在一片肃穆与悲壮之中,抽泣声、呜咽声使机场显得更加凄凉与哀伤。
4月19日上午10时,延安各界3万多人在飞机场为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无数的孝幛和挽联悬挂在机场周围。灵台上悬挂着13位烈士的遗像,灵台后停放着13位烈士的灵柩,灵柩上套裹着红色毡呢。灵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词。10时正,追悼大会在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主持下正式开始。3万多人脱帽肃立,鸣礼炮24响后静默致哀。这时,会场上空回荡起忧伤的哀乐,人群中吟唱起凄婉、忧愤而又悲壮的挽歌。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首先举行家祭。烈士家属李佩之、张越霞、叶正明、叶正华、陈慧清、黄王守瑜、黄晓芬、陈复君等在巨大的悲痛中被搀扶上祭台,在灵前献花圈、敬香、恭读祭文。随后举行公祭。主祭人朱德、刘少奇,陪祭人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五省联防司令贺龙以及张云逸、黎玉、薄一波、邓子恢、李鼎铭、刘少白、唐延杰、朱宝庭、蔡畅等。康生恭读祭文,林伯渠报告烈士生平,朱德致辞,他悲痛地说:“王、秦、叶、邓、黄诸烈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遇难,是我党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损失。”张云逸、朱宝庭、黄王守瑜、张越霞也含泪致辞。
12时零5分,起灵。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亲随执绋,数万群众紧随其后,送葬队伍长达5里。下午1时35分,灵柩运抵墓地。鸣礼炮24响后,开始下葬。数万群众凝视着灵柩徐徐落入墓穴,皆哀伤垂泪。下葬后,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及边区政府正副主席林伯渠、李鼎铭等轮流为烈士奠土。随后,送灵群众纷纷涌到墓前,抢锨奠土。此时,哀乐再起,雄壮的国际歌也在灵墓上空响彻回荡。
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烈士陵墓基本没有遭受大的破坏。不幸的是,陵园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烈士陵园被迁到了延安以北6公里的李家洼村的一个半山坡上。改革开放后,政府对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如今,这里已成了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場所。
叶挺将军以他的傲骨和对党的忠诚,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他的英名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同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样,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勉钰.没有授衔的元帅叶挺[J].党史文苑,2008,(1).
[2]张秀玉及.叶挺与皖南事变[J].江淮文史,2011,(1).
[3]聂皖辉.周恩来与叶挺的革命情谊[J].党史纵览,2011,(3).
[4]卢权.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叶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3).
[5]余嘉强.学习叶挺崇高品格讴歌叶挺光辉一生[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