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慈善伦理

2013-05-14 13:38叶祝颐
杂文选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青城山捐赠人红十字会

叶祝颐

汶川地震,百余艺术家义拍筹款八千四百七十二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定向捐给青城山市,所有工作公开进行。但是,此后几年来,艺术家们始终不知善款去向。红十字会日前发表说明致歉,称这些善款用于“博爱家园”项目,虽未按指定项目使用,但与捐赠人意愿总体一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神州大地处处充满高涨的捐助热情,艺术家们也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是同胞情谊血浓于水,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一个爱心缩影。然而,从2008年至今,近五年时间过去了,这笔定向捐助青城山市的善款不知所终,艺术家们怎能不心寒。

此次,借由芦山地震,艺术家们重提旧事,才让这段没有下文的往事成为“新闻”。在艺术家的不断追问下,红十字会出面解释善款去向,并对此表达歉意。然而,一个道歉,似乎并不能解释所有一切,八千多万元巨款在使用前不征求捐助人同意,如此作为,怎不让人对红十字会产生诸多疑问。

从契约角度看,艺术家们定向捐助青城山市,他们与红十字会和青城山市之间实际上形成了契约关系。红十字会有义务遵守与艺术家们的约定,将善款转给青城山市。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红十字会只对非定向捐款具有分配权力,对定向捐款没有分配权力。红十字会在未征询捐款人意见、未取得捐款人同意的情况下,不按指定项目使用善款,自作主张将善款挪作他用,即便这笔善款仍然用于爱心事业,依然是违约行为。

进一步说,艺术家的定向捐款被挪用,不仅红十字会备受质疑,整个慈善机制都遭遇了信任危机。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了灾后捐款“四不见”:第一,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第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第三,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第四,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四不见”或许有点偏颇,但是带出的慈善信任话题值得关注。事实上,基于对慈善机制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这样以脚投票的行动,多少令不透明的慈善组织有点尴尬。

慈善是一门学问,慈善组织运作也有别于一般组织运作模式。当自然灾难与公民意识相互作用,社会的慈善热情与慈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今,类似于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正是公民慈善意识不断提升与滞后的慈善组织运行方式之间的必然矛盾。重建公信力的路,必然需要那些依然抱着固有非透明运作的组织来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重建,否则,一个道歉,一次解释,看似混过了一时,却只是离信任枯竭更近一步。

“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中国所有的慈善机构而言,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对善款的善待,对捐赠人的及时反馈,都是必须重新补回的一课。在慈善伦理重建的路上,别忘了,对善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亦很有必要。不仅地震捐款使用情况应公之于众,所有善款都应交代去向。只有全面公开善款去向,发动公众与传媒参与监督,用千万双眼睛紧盯善款去向,真正实现“阳光捐赠”,才能激活社会慈善热情。

【原载2013年5月4日《工人日报·道德观察》】

猜你喜欢
青城山捐赠人红十字会
“诺而不捐”怎么办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青城山偶得
道教养生文化品牌对成都“文化之都”建设的价值探析
新版《红十字会法》有哪些变化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美丽的青城山
向“计划捐赠人”致谢
重视捐赠者的权利
历届世界红十字日活动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