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艳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25)
针对“十二五”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在未来的5年到10年里,广东的中小企业将伴随着中国各领域改革的深入而产生阵痛。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预计将只有10%的企业成功转型,20%的企业依旧在转型状态中,70%的企业则会被市场所淘汰。广东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广大中小企业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高职教育转型升级。
目前广东省拥有800多所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院校,每年招生100多万人,每年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近100万多人,“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广东省技能人才应该不至于有如此大的缺口”。但现在在社会上还是出现“找钳工比找研究生难”的情况,新加坡仅有5所工艺学院和4所理工学院,其培养的大批技能人才却能支撑新加坡全部三次产业升级。当下广东省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还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与企业岗位结合得不紧密,理论和实践没有无缝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还没有彻底改观。
(1)对高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高职院校因有实训场地、设备等需求,办学成本高于普通高校,而公办高职生均需财政拨款但低于普通本科,约为普通高校的70%,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只能通过增加教师工作量来节省办学成本。
(2)有关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实尚不到位,执行还不够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要推进校企合作,由于未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政策效果不明显。另外,对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还有高职毕业学生眼高手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是当前推动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岗位以及相应的设备,还要挑选专业的师傅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和安全教育,这就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生产可能会受影响,有时还要面对因学生技术不熟练损坏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责任风险和培训后学生跳槽的成本风险,因此企业即使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难以持久。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一是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的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结构不尽合理,重复设置的专业占总数的30.2%。从专业设置方向来看,广东重点发展的20多个优势产业中,还有10多个没有开设,特别是地方重点产业如现代装备、石化、钢铁、造纸、船舶等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力。二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的缺失,“双师型”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比例低,直接导致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三是实训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相适应。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
截至2011年底,广东拥有高职高专院校78所,招生24万人,在校生69万人,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300万人,广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但由于现行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得并不突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机制还不够完善,由此引发出社会认可度低的诸多问题。
1904年查尔斯·范海斯就提出了著名的“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威斯康星理念,使区域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职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秉承威斯康星理念,围绕“服务”与“培养”两大使命开展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广东高职教育立足珠三角当地实际,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分析,推出园区建设项目,通过园区建设项目这个载体把学校专业群与地方支柱产业链接起来、学校专业发展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前景链接起来,到2020年,将建成珠江三角洲与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联动、最具吸引力和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基地,形成各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际化程度高、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广东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强省。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四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和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科技含量不断的发展,非常迫切地需要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的大力支撑新设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升级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产品,如果原有的产品质量提高了,附加值提高了,那比开发新的产品还要快。所以产业的升级一定要把高职教育的质量放到第一位,这是老话题,但也是根本大事。高职教育一定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甚至劳工标准,只有符合了这些标准,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不但实现升级,而且可以出口,也可以占据国内市场,还可以成为国际品牌。因此,我们的产业升级首先要注意的还是质量。
创新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创新,以及战略或者教学方式的革新,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培养模式创造出一些新的符合产业升级需要的“产品”,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才能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推进转型升级。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就是转变培养方式,转变增长方式。
过去无论是做技工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坐在课堂上学习,现在“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好高职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实际上开放的思维,最优秀的高职教育不是在中国制造,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使自己的高职教育形成全球合作,最终形成制造模式,这也是开放的思维,特别是现在的联合办学鼓励进口,因为那里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能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的问题。
制造业工人的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水平,所以我们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我们产业升级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可以打造全球最好的高端制造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拥有非常优秀的蓝领工人,以及以严谨、负责、一丝不苟为特点的工厂文化,如果没有这些企业文化是打造不出一流的制造业的。
只有立足于“转”,才能使高职教育焕发新活力并实现新突破。从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给予扶持,推进高职院校重组和淘汰落后学校,为高职院校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生机和活力。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同步进行,在引进先进执教理念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执教体系。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与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措施,促进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政府要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好高职教育、企业、政府三者之间互相支持、诚信合作的长效机制,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本参与高职教育项目建设和高职教育发展,大力推进人才集聚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高端人才,培育一批适合广东产业发展的特殊人才。
加快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是加快结构调整、扩充经济总量、提振经济的关键所在。要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来抓。一方面,必须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推进现有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抢抓机遇,大干快上,争取项目早日投产见效;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好项目这个平台,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所有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职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职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专业交叉、课程整合将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一大亮点。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得以改进。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出了以“三个三结合”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立地式”研发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以社会培训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路径,研究制定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对接的对策建议与发展愿景。
加强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在清远建设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省级职教基地,并尽快出台各项措施推进下一阶段的筹建工作;二是落实好扶持资金,确保已启动的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确保职教基地建设顺利按期进行;三是解决好用地指标问题,探索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子,在支持城市扩容提质的同时,实现省级职教基地的建设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当前广东正处于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新兴产业的培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完善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推进,促使广东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要与之相适应,要探讨符合客观实际又能科学发展的改革路径。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研究出台财政奖励、职工培训、技术研究应用、上岗准入制度、兼职教师、实训实习基地等一系列政策。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等经费补贴机制试点,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投入,逐年提高生均财政拨款,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建立教育内部质量提升通道。一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针对“十二五”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的机遇,建立专业设置课程交叉动态调控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培养能力。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进学校;从生产一线选聘或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待遇。三是建立“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及家长为主体,以企业评价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社会评价机制,形成一套能够有效检验学生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3)落实优惠政策,理顺院校与企业合作通道,探索“校企双制”办学。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适应企业岗位的情况,广东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变。“校企双制”将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广东已经展开了试点。何谓“校企双制”,即就是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互促作用,从而一方面满足企业的用工、稳工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学校和企业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始共同培养学生,学生一方面在学校进行学习,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入校起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校的学生,一个是企业的学徒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培训计划,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成才。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高职教育为之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同时需要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和保障。探寻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对接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接思路,探索对接途径,拓展高职教育层次体系迫在眉睫,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俞仲文、吴志柳:资格与学历并重——社会转型中中国高职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2012(2).
[3]王玲仙、熊峰: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J].成人教育,2012(4).
[4]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5]李晓峰、李祥英: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