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阁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与学生的人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格差异是造成个体之间考试焦虑程度差异的重要内部原因。[1]
完美主义指个体追求高标准的稳定人格特质。在许多对完美主义者的描述中,都指出他们体验着破坏性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实证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和两种焦虑都相关。完美主义与一般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完美主义和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少见,原因可能是,完美主义的研究主要在西方,而西方人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东方人,[2]两者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无疑会增加其考试焦虑水平。考试焦虑是存在于我国中学生中的一种典型的焦虑形式。所以,本研究以初中生为测试样本,主要探讨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考试焦虑是否存在以及考试焦虑程度如何,并不只与考试情境有关,个体的认知评价对考试焦虑的产生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是两个重要的认知因素。负面评价恐惧指对他人的评价忧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研究发现,中学生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等因素密切相关。[3][4]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认知评价,其功能之一就是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与能力自我知觉有着密切的关系。[5]所以,本研究在探讨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时,把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负面评价恐惧作为两者关系的中介因素进行探讨。
本研究被试为石家庄市第27中学、第41中学和第4中学的初中生。串列删除有缺失值的样本数据后,616名学生的问卷有效,其中,初一学生198名(男106名,女92名),初二学生206名(男101名,女105名),初三学生212名(男102名,女 110 名)。
1.考试焦虑量表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由Sarason编制,是国内外研究和诊断考试焦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王才康对其进行了修订,7天后的重测信度为0.62,Cronbach α系数为0.64。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oronbach系数为0.858。
2.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
采用杨丽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6]有 22 个条目,Likert7 点评分。此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高标准、秩序和差异。三个分量表的高分分别表示为自己设立较高的个人标准、较高程度的条理组织化、感觉到的个人理想预期与实际成绩之间的较大的差异。修订的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3.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自信,此量表11个条目,内部一致性Coronbach系数为α=.820。在曲苒的研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的数学(r=0.234)、语文(r=0.199)和英语成绩(r=0.218)显著正相关。[7]
4.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简本(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FNE),为Waston和Friend编制的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的简本,共12题。陈祉妍对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简本进行了修订,内部一致性Coronbach系数α=0.85,折半信度为0.82,该量表与考试焦虑量表显著正相关(r=0.45,p<0.01)。[3]
根据Anderson和Gerbing的观点,结构方程模型应该首先检验测量模型,然后再检验结构模型。[8]本研究采用Amos5.0软件,对方差—协方差矩阵通过最大似然法对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估计。
采用奇偶分半法将样本一分为二,样本1(N=308)中,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测量模型。测量模型中有6个潜变量:完美主义的高标准因子、秩序因子和差异因子以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负面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在测量模型中,所有潜变量允许彼此相关。结果表明,参数估计在可以接纳的范围之内:x2(50,N=308)=120.511,x2/df=2.410、GFI=0.941、CFI=0.966、RMSEA=0.068。
在样本2(N=308)中对样本1得到的测量模型进行交互效度验证,采用多组分析法,限定样本2的因子负荷、因子的方差和协方差、测量误差的方差和协方差与样本1的相等。结果,两个样本没有差异,一个样本的模型与拟合结果可以恰当地代表另一个样本的结果,支持模型的交互效度:x2(141,N=616)=262.789,x2/df=1.864、GFI=0.958、CFI=0.981、RMSEA=0.031。
将本研究的全体样本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测量模型中的各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从0.795提高到0.926(全部p=0.000),支持测量模型的结构效度。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和秩序因子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负面评价恐惧都正相关,与考试焦虑负相关;完美主义差异因子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负相关,与负面评价恐惧、考试焦虑正相关;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负面评价恐惧、考试焦虑都负相关;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正相关。
本研究的假设结构模型中,包括三个外源变量(完美主义的高标准因子、秩序因子和差异因子)和三个内生变量(负面评价恐惧、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其中,三个外源变量是预测变量,考试焦虑是最终后果变量,负面评价恐惧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变量和后果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
在样本1中,根据直接效应检验的结果,确立了将要拟合的中介效应模型。包括嵌套的模型A、模型B、模型C和模型D。其中,模型A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以及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均不等于零,也就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部分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而且,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部分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模型B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等于零,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不等于零,也就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完全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部分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模型C中,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等于零,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不等于零,也就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部分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完全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模型D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以及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路径均等于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完全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而且,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完全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
直接对嵌套的模型进行拟合比较。四个模型拟合结果都理想,但本研究最终选择模型B。相比较而言,在这四个模型中,模型A和模型B拟合更好。观察模型A的路径系数发现,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0.153,p=0.150)不显著,所以,去掉这条路径的模型B更合理。四个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1。
观察模型B发现,完美主义的高标准因子到负面评价恐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0.128,p=0.060)不显著(在模型 A、C、D中都不显著)。对模型进行修正,去掉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负面评价恐惧的路径,再次对样本1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理想:x2(56,N=308)=141.839,x2/df=2.551、GFI=0.931、CFI=0.960、RMSEA=0.071。
采用多组分析法,在样本2中,对在样本1得到最终中介模型进行交互效度检验,限定样本间的结构模型和所有参数不变。结果,两个样本没有差异,支持模型的交互效度:x2(147,N=616)=346.282,x2/df=2.356、GFI=0.945、CFI=0.969、RMSEA=0.038。允许组间所有参数自由估计的模型拟合也非常理想:x2(112,N=616)=308.513、x2/df=2.755、GFI=0.950、CFI=0.969、RMSEA=0.044。被限定的结构模型与自由估计的结构模型之间没有差异,Δx2diff(35,N=616)=37.769,p=.344。这一结果支持中介模型的交互效度。
全样本中,不控制中介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和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直接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27(p=0.000)和0.495(p=0.000)。全样本中介模型中,在控制了中介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到考试焦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显著,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
全样本中介模型中,在控制了中介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到考试焦虑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降低为0.240(p=0.000),与不控制中介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直接效应相比,中介模型中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预测作用的显著下降,进一步表明了中介效应的存在。学习能力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均为部分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
全样本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产生的完全中介效应为0.720×-0.453=-0.326。完美主义差异因子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产生的效应为-0.404×-0.453=0.183,中介效应(0.183)占直接效应(0.240)的76.25%(0.183/0.240);完美主义差异因子通过负面评价恐惧对考试焦虑产生的效应为0.300×0.265=0.080,中介效应(0.080)占直接效应(0.240)的33.33%(0.080/0.240)。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完美主义的高标准因子与考试焦虑负相关,完美主义差异因子与考试焦虑正相关。在初中生中,给自己确立高目标和追求秩序不会增加考试焦虑程度,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有差距则与考试焦虑的增加关系密切。对双生子的研究也发现,过度在意犯错与焦虑水平呈高度正相关。[9]其结果与本文对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如何,将自己的认知资源用来考虑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可能导致焦虑情感状态,可能是痛苦和潜在的心理病理症状的一个危险因素。
自我调节理论家认为,个人高标准和情感反应(如焦虑和应激)之间的关系依赖于某些调节因素的存在与否。[10]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就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而且,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效能感上。本研究发现,在中介模型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与考试焦虑没有直接的联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
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和考试焦虑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差异因子水平升高时,考试焦虑水平升高。在全样本中介模型中,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不但具有直接效应,还有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
Carver认为,考试焦虑是更广泛的“评价性焦虑”的特殊形式,考试焦虑者把考试情境解释为评价性的,并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考试焦虑的社会性评价上。这样,越感觉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有差距,考试焦虑的水平就会越高。[11]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完美主义差异因子水平高的个体面对一个任务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过多地想到个人不足,将困难严重化,进而加重心理压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会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完成任务本身,不良情绪反应减少。自我效能感是不同人群健康结果的中介因素。
考试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虽然保持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但影响学业成绩,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对高标准的追求值得鼓励。追求高标准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自尊水平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但是,个体追求高标准要考虑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脱离实际地追求超越自身能力限度的高标准则会带来不良后果。对于后一种情况,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从来访者的实际成绩和目标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变他们的认知模式,一方面,使来访者建立弹性的评价系统,不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取得的成绩,以获得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使来访者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目标,使成绩与目标接近,以消除成绩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感。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降低完美主义者的考试焦虑水平,应该注意到他们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所起的作用,以便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直接效应模型中,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完美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在中介效应模型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完美主义高标准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负面评价恐惧部分中介完美主义差异因子对考试焦虑的效应。
[1]孟宪鹏,刘金同.学生考试焦虑的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青少年研究,2005(1):17-20.
[2]Dion,K.L.,&Toner,B.B.Ethnic differences in test Anxiety.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8,128(2):165-172.
[3]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855-857.
[4]苏晓巍,于萍,刘淑敏,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应试中学生焦虑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97-398.
[5]王琳琳,赵鹏程.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70-72.
[6]杨丽.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的中文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39-144.
[7]曲苒.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8]Anderson,J.C.,&Gerbing,D.W.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3),411-423.
[9]Moser,JS.,Slane,JD.,Alexandra Burt,S.et al.Etio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xiety and dimensions of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in young adult female twins.Depression and Anxiety,2012,29:47-53.
[10]Baumeister,R.F.Suicide as escape from the self.Psycholgical Review,1990,97:90-113.
[11]Carver,C.S.,Scheier,M.F.Origins and func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A control-process View.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7(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