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 蔡美华 倪春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08)
作为上海市临港新城开发区的主城镇之一,近年来芦潮港地区有大批外来人口成为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流动性、复杂性,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为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芦潮港地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管理,提高免疫接种质量,我们于2011年12月在芦潮港地区开展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调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为本社区7个村、3个居委,辖区内建筑工地和临港新城建设工地、年龄0~6岁、非沪籍户口,在本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外来流动儿童。
1.2.1 调查方法
由社区防保科医生会同各村、居委的公共卫生员对辖区内的适龄外来流动儿童进行上门调查,通过现场查阅卡册、入户查对儿童卡疤和家长回忆儿童免疫接种史等方法,同时填写《上海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表》获得数据。
1.2.2 调查内容
<1岁的流动儿童仅调查本地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1岁以上流动儿童调查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及“五苗”:卡介苗(BCG)、乙肝疫苗(HBV)、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三联制剂(DPT)、麻疹疫苗(MV)的接种合格率和全程接种率以及儿童未接种或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原因。
1.2.3 判断标准
根据上海市预防接种指标(社区级)内容逐项进行核对。
采用SPSS 11.0进行分析,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共调查流动儿童563名,其中本地建卡517名,建卡率91.8%;建证531名,建证率94.3%。登记≥12月龄儿童367名,占流动儿童的65.2%。“五苗”免疫接种合格率分别为:卡介苗92.9%、乙肝疫苗94.8%、脊灰疫苗92.6%、百白破疫苗93.5%、麻疹疫苗94.0%,“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1.8%。本地区常住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接种合格率分别是:卡介苗99.7%、乙肝疫苗99.5%,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99.8%、白白破混合制剂(DPT)99.8%、麻疹疫苗(MV)99.1%。
因年龄组越大,适龄对象逐渐减少(可能与入托入学有关),为提高各年龄组对象的可比性,分为0~1岁,1~3岁,3~6岁3个年龄组。表1中可见,各年龄组在建卡、建证和卡证符合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0.55、9.78、20.55,P<0.05),年龄组越小,建卡率、建证率及卡证符合率越高(表1)。
表1 各年龄组建卡、建证及卡证符合率的比较 (%)
不同年龄组流动儿童在“五苗”接种合格率和全程接种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x2范围在4.18~4.89,P<0.05)。1~3岁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明显好于3~6岁的流动儿童,年龄组越小,接种情况越好(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全程接种率比较(%)
建筑工地与村、居委流动儿童在建卡、建证率和卡证符合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14.95、15.45、14.95,P<0.05),在村、居委散居的流动儿童建卡、建证和卡证符合率均高于聚居在建筑工地的流动儿童(表3)。
表3 不同暂居地流动儿童建卡、建证及卡证符合率比较(%)
建筑工地聚居儿童与散居在村、居委的流动儿童在“五苗”接种合格率和全程接种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x2范围在3.97~5.90,P<0.05),建筑工地聚居流动儿童的“五苗”接种合格率和全程接种率均低于散居在村、居委的流动儿童(表4)。
表4 不同暂居地流动儿童五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比较(%)
调查显示,芦潮港地区流动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均>90.0%,BCG、HBV、OPV、DPT、MV接种合格率均>90.0%,说明本地区的计划免疫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
调查显示,3~6岁流动儿童在建卡、建证、卡证符合率和疫苗接种合格率均低于0~3岁的流动儿童,原因可能为:①3~6儿童因随年龄的增加、接种针次的减少、跟随家长频繁的流动,容易丢失接种卡和造成漏种或接种不及时;②该部分儿童进入本地区时已超过1岁而未完成五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可降低接种合格率和全程接种率;③家长对3~6岁儿童仍需接种或补种疫苗认识不清和不够重视,容易造成漏种和接种的不及时。而3~6岁儿童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不接种势必成为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易传播疾病和造成群体性发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调查中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建卡、建证、卡证符合率及疫苗的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区的常住儿童免疫接种水平,散居于各村、居委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明显好于聚居于各工地的流动儿童。原因概括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居住相对偏远、封闭,外来信息量少,不轻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宣传和服务,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低、预防保健意识薄弱等,工程工期长短不一,工人流动性很大,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为计划免疫管理的薄弱环节。
流动儿童因其流动性、复杂性成为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原因主要是:①流动儿童管理不到位,临港建筑新城工地由于未划分出明显的行政区域,未形成行政管理职责,无计划免疫的长效管理机制。②信息摸底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不深入进行调查了解,造成对流动儿童信息的漏摸和漏查,不能及时纳入管理。③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的工作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带儿童进行接种,造成这部分儿童漏卡、漏种现象较为突出。④计划外生育者的恐惧心理。计划外生育一般多见于外地农村。这些流动儿童家长一般存在多生子女现象,不顾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和规定,多在怀孕之后离家外出,经常更换居住地点,孩子出生后多不愿被外人知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隐匿性强,以致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底数难以调查清楚,宣传难见效,服务难到位。⑤流动性太大或宣传未到位。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虽然已建卡并有一定的预防接种史,但由于流动儿童家长职业不稳定,大多无固定的住所,接种点医生无法及时通知这些流动儿童进行免疫接种,这部分儿童漏种、迟种较为普遍。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收看电视或听广播,常规的宣传可能不到位,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计划免疫的相关信息。建议在今后的计免工作中应进一步做好有关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及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宣传工作,以提高流动人口各层次群众积极参与计免的主动性[1]。⑥家庭经济水平、文化素质影响人群对免疫接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外省市许多地区预防接种都收取一定的费用,有的贫困家庭,就不愿出钱进行接种。由于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3]。经济贫困的地区,很多家庭会在自己家中待产,而儿童接生地点与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相关性。在国内一些文献报道中显示,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4]。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是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群易感性是决定人群中发病情况的主要因素[5],流动儿童的流动频繁性,更使易感儿童不断积聚。为了提高本地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一方面可以加强在流动儿童家长中开展免疫预防健康教育,探索一种浅显易懂,适合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宣传教育方式,比如同乡教育,举办讲座,提高广大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防病意识、预防接种知晓率和自觉寻求计划免疫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当完善流动人口信息摸底上报的网络,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积极与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协作,探讨有关部门间配合及约束机制,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力度。
[1]陈玲. 扩大免疫规划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依从性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11): 86-87.
[2]孙晓东, 赵丽丽, 胡家瑜, 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5): 262-264.
[3]Deady J, Thornton L. Par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primary childhood immunizations[J]. Ir Med J, 2005,98(1): 7-8.
[4]何庚声, 李慧, 崔富强, 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 8(1): 217-219.
[5]Ohsaki M, Tsutsumi H, Takeuchi R, et al. Recen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infant measles in Japan[J]. Pediatr Int, 2000,42(3): 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