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磊
议论文是英语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文体,无论是全国性的英语专业水平测试(如TEM4/8)还是各学校组织的学业测试,通常都以写议论文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往有关议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上,忽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探究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特征和问题。本研究借鉴元话语理论,分析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过渡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以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议论文教学提供参考。
过渡标记(transitional markers)属于元话语的范畴[1]。任何语篇(书面或是口头)通常都包含两个层面的话语:基本话语(primary discourse)和元话语(metadiscourse)。基本话语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表达命题信息,其形成完全依赖于作者;而元话语是“关于基本话语的话语”[2],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形成依赖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在写作时,作者不仅要通过基本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要通过元话语来向读者交代语篇的结构布局、促使读者对命题内容做出反应和评价。简而言之,元话语在语篇中“起着引导读者进行意义协商的作用”,“实现作者与某一话语社区的读者实现互动”[3]。
虽然目前对元话语有着不同的分类,但Hyland和Tse提出的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interactive)和互动式(interactional)两大范畴的观点得到了学界普遍的认可。互动元话语的功能在于引导读者使之参与对语篇的讨论,而引导式元话语在于帮助读者读完并理解语篇的内容。过渡标记是引导式元话语的表现方式之一,它表达语段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添加、因果、对比和转折。常见的过渡标记有“and”、“but”、“therefore”、“thus”、“besides”、“in addition”等。过渡标记对语篇各部分的衔接及语篇整体的连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当的过渡标记使用可以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文章的语义关系。
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过渡标记的使用情况。选取过渡标记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作文组织的连贯性是作文评价的重要考核内容(如在专业八级作文中约占作文总分的10%);另一方面,如何将写作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衔接也是众多学生颇感头痛的问题[4]。因此,分析学生议论文中过渡标记的使用特征和问题,对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连贯语篇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学生议论文中过渡标记在使用频率、范围和位置上有哪些特征?第二,优等和较差议论文在过渡标记使用上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语料来源。本研究分析的语料为笔者所在市两所高校4个班共131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在专业八级(TEM8)辅导课上按照专业八级作文要求所写的篇幅为400字左右的议论文。作文题目是“The influence of TV violence on the young”。为帮助学生备考专业八级,两所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辅导课。学生完成作文后,笔者请2名有多年英语作文阅卷经验的教师按照专业八级作文评分标准对每篇作文都进行单独评定。两名评分者间的评阅信度很高,alpha值为0.846。评分结束后,笔者按照作文得分高低(得分取两位教师评分的平均数),将作文分为4组:优等(32份)、良好(32份)、中等(32份)和较差(35份)。
4.研究方法。在过渡标记的分析上,笔者采用了计算机语词索引和人工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笔者首先将学生原文录入到计算机,建立小型的语料库,并同时建立了优等作文(32份)和较差作文(35份)两个二级语料库。随后,利用MicroConcord语词索引软件(concordancing program)查找过渡标记,查找的依据为Hyland所提供的过渡标记清单[5]。该清单是Hyland通过研究百万字大型语料库所总结的清单,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过渡标记语。查找结束后,用Spss16.0统计分析。此外,为了更好的洞察学生过渡标记的使用情况,笔者还从优等组和较差组各选取了5篇作文进行人工文本分析,以求发现计算机分析难以扑捉的特征。
表1 高频过渡标记及其频率
1.过渡标记使用的总体情况:频率、范围和位置。通过查找和统计可以发现过渡标记在学生议论文中广泛使用。这是因为过渡标记是连接语篇的纽带,在使用时几乎不需要对自身进行语法层面的形式调整,从而使其在使用上相对于其它元话语标记要简单。表1总结了语料库中学生使用的十大高频过渡标记及其频率。从表1可以看出“also”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过渡标记,频率达1.26次/每篇。这可能是因为“also”一词在口语与书面语中都大量应用,学生也最为熟悉。其它9种过渡标记也广泛应用,使用频率达1.08-0.52次/篇不等。
从过渡标记的使用范围而言,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优等作文平均每篇使用的过渡标记为6种以上;而较差档的作文平均使用为4种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学生(16人的作文)使用的过渡标记种类极为单一,仅仅依赖2到3种过渡标记,如“also”“ but”“and”来衔接整个语篇。虽然这些作文的得分并不是整体作文中得分最低的(4人处在中等分段,其余12人在较差分段),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学生缺乏使用其它过渡标记手段的知识或自信。
从使用的位置而言,绝大多数的过渡标记都被放到了每句的开端位置。在发现的十大高频过渡标记中,“in addition”被置于句端的次数最多。但同时也可发现不少学生在这个标记的位置上存在误用。图1是查找“in addition”标记时的语词索引截图,可以发现在5篇作文中,作文2和作文4在“in addition”的置位上明显存在误用:两篇作文中“in addition”都被放在一个段落结束后(截图中符号表示段落)、另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位置来表示意义的添加。而“in addition(to)”都是常常用来衔接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图1 过渡标记语词索引截图
2.优等和较差作文过渡标记使用上的差异。在上文中提到,优等作文在过渡标记使用范围上要广于较差作文。为了检验两者在标记使用数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笔者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双侧分析,设定*sig.p<.05,**sig.p<-.01。检验发现,两者在过渡标记的使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23),优等作文中的过渡标记数量(mean=7.26)要低于较差作文(mean=8.57)。这表明较差作文在过渡标记使用上存在数量多、种类少的特点。
为进一步探究优等作文和较差作文在过渡标记使用上的异同,笔者对部分作文(两者各10篇)进行了文本分析。分析发现,虽然优等作文使用的过渡标记少于较差作文,但常常没有影响到命题内容的组织。主要因为优等作文使用了其它修辞手段,如名词化和主位推进的方式来连贯语篇。例1和例2分别是较差作文和优等作文的节选片段(片段中保留了学生的语言错误,S代表句子序号)。
例 1:(S1)In my opinion,television also has some bad effects.(S2)There are some violent content in TV such as murder and fighting which are easily broadcasted.(S3)And this would effect people to do bad things,especially of no educational to young children.
例 2:(S1)Television,however,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young.(S2)Children usually do not have enough experience to realize that TV shows usually present an unreal word.(S3)Their lack of experience often leads to their blind imitation of what they see on TV,even of the violent behaviors in the program.
在例1(较差作文)中,作者使用了两个口语化过渡标记:用“also”与S1之前的句子实行语义衔接,“And”实现S2句和S3句的衔接,两个标记都表示语义添加。在例2(优等作文)中,作者只使用了一个较为书面化的过渡标记“however”来表示S1句与前句的语义转折。S2句和S3句前没有使用任何过渡标记,但却成功地表达了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S3句中用“Their lack of experience”对 S2 句中的“do not have enough experience”进行了名词化处理,从而将S2句的述位(新信息)在S3句中转化为主位(旧信息),从而实现了话题的连贯和语义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较差作文虽然使用了较多的过渡标记,但在使用的范围和质量上要差于优等作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因为较差作文的作者对过渡标记的功能还缺乏正确的了解,有些学生可能认为过渡标记使用的数量越多作文就越连贯。学生的这种误区与教学中有些不当教学方法密不可分,例如在流行的“万能模板”教学法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背诵各种写作模板,而模板中每段仅是给出中心句和各种过渡标记词。这种方法让学生觉得好的作文需要使用大量的过渡标记,而没有让学生懂得为何要使用这些标记以及使用这些标记会给读者带来的效果。其次,较差作文学生语域(register)知识的缺乏也是他们使用过渡标记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语域知识的不足往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书面语与口头语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误用语域的错误。在较差作文中,作者常常使用大量口语化的过渡标记,如“and”、“but”、“also”等,而对于较为书面化的标记如“despite”、“however”等却少有使用。
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过渡标记使用的特征和问题。研究发现过渡标记在学生议论文中广泛使用;在使用的数量、种类和质量上,优等作文和较差作文存在显著差异。优等作文作者在使用过渡标记时相对成熟、富于变化。他们不仅常用适合书面文体的过渡标记,同时还善于利用其它语言手段,如名词化和主位推进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与之相反,较差作文虽然在过渡标记的使用数量上多于优等作文,但往往重复使用少量的过渡标记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并且偏向于使用口语化的过渡标记。就这部分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过渡标记的功能,加强他们的语域意识。
[1]Hyland K,Tse P.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2]Crismore A.Talking with readers: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Peter Lang,1989
[3]李天贤,庞继贤.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互动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66-271
[4]曹凤龙,王晓红.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9,(5):97-100
[5]Hyland 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