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峰,范潇允
(1.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纺织产业在中、下游企业方面,目前的生产方式仍以纯代工为主,缺乏自有品牌的营销模式,导致产品模仿情况严重,企业皆以削价竞争作为主要手段,长期而言,非常不利于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在内外环境的挑战下,我国纺织业业者如何以创新管理进行产业升级,进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使其得以永续发展。回答创新对纺织产业升级的作用,并寻找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视乎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纺织产业作为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利于模仿创新,所以,知识溢出会对纺织集群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集群视角下,纺织产业创新对产业升级成正相关。
假设H1a:管理创新对纺织产业升级有正向影响。
假设H1b:产品创新对纺织产业升级有正向影响。
假设H1c:知识溢出对纺织产业升级有正向影响。
从国内外文献研究看,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技术因素等等,同时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和简化模型设计,本文采用本文使用管理创新(GLCX)、产品创新(CPCX)和知识溢出(ZSYC)等3个指标来度量纺织集群创新,使用增加值率(ZJZL),做被解释变量。就集群创新对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而言,经过变量不同组合的多次回归,本文确定以下的回归模型:
ZJZL=C+β1GLCX+β2CPCX+β3ZSYC+ε
其中,增加值率(ZJZL),做被解释变量;GLCX为管理创新;CPCX为产品创新;ZSYC为知识溢出;ε是随机扰动项。
由于研究对象为纺织行业,本文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纺织产业集群,然后再行调研。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次调研以辽宁纺织产业集群为调研对象。本次调研走访问卷发放,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最后回收问卷143份,剔除无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为112份。表1是参与调查企业的特征。
表1 纺织企业成立时间及人数
为了检验本文数据的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以期判断模型是否适合做实证分析,如果是单位矩阵,则本文构建的模型不适合,如果不是单位矩阵则认为适合做实证。采用巴特利特球度实验和KMO(见表2、3)对观测数据进行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阵,假如这个假设成立则表明数据不适合于实证分析。一般说来,如果显著性水平很大,(如0.10以上)表明数据不适合作实证分析;随着显著性水平减小(<0.05)原始变量之间有意义的可能性越大,适合实证分析。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标准是KMO测度的值,当值越高(接近1.0时)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该量表增加值率指标的KMO值为0.922,接近于1,适合做实证分析。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423.133,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矩阵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表3显示自变量的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结果。
表2 因变量的KMO和Barlett’s试验
表3 自变量的KMO和Barlett’s试验
该量表管理创新的KMO值为0.837。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798.915,达到显著性水平。产品创新的KMO值为0.791,达到好的水平。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79.918,自由度为15,达到显著性水平。知识溢出的KMO值为0.801,达到好的水平。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45.287,达到显著性水平。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矩阵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可以实证分析。
经过对测量模型的巴特利特球度实验和KMO,说明该测量模型可以进行实证分析,且结果比较可靠。本文回归分析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在回归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集群创新对纺织产业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集群创新与增加值率是正相关的关系。这进一步证实了前面统计描述所反映的较为直观的结论,即纺织产业创新水平越高,其纺织产业升级越容易。这说明了我国很多地区纺织业仍然处于低加工度、低附加值阶段,仍有很大的升级和转型空间。
表5 假设的总体验证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说明集群创新与纺织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因此,我国纺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3.1.1 突破式-渐进式创新路径(Radical-Incremental Model)
根据Tushman&Anderson突破式-渐进式创新路径的组织观点,当企业所运用的技术知识与企业已经具备的知识差异极大,创新所产生的优质产品(低成本、较佳的质量、或新的特质等),使原有的产品丧失竞争力,则该创新则属于突破式创新,又被称为能力的破坏。在另一方面,渐进式创新是利用现有的知识来从事创新,依据Tushman&Anderson的说法,它是能力的强化突破式-渐进式创新路径用于那些新进入纺织行业的企业,通过这种创新模式能迅速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
3.1.2 Abernathy-Clark创新路径
根据Abernathy&Clark提出的Abernathy-Clark Model,依赖技术及市场知识在这个路径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认为技术能力依赖市场能力而存在,市场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会反作用于企业的市场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揭底还是市场能力的竞争;以此路径分析企业创新型态,则若是创新保留了既有技术及市场能力,则该创新属于规律型;保持技术能力却改变市场能力属于利基型的创新;改变了技术能力却维持了市场能力为革命型的创新;技术及市场能力同时改变则为结构型的创新。此路径说明了技术及市场知识对于创新是同样重要。
Abernathy-Clark创新路径适用于那些已有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高,营销渠道丰富,但技术和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这个路径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空间。新进入的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能力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知识能力。已经在行业内有稳定经营的纺织企业需要稳定其技术及市场能力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3.1.3 熟悉矩阵
根据Roberts,E.B.,and C.A.Berry.的观点:倘若高阶经理人已经了解到创新的潜力并决定采用,则创新成功与否乃取决于企业采取的创新机制而定。
合宜的机制是依创新对企业革新的程度而定,而使用熟悉度矩阵可以减少失败机率。简而言之,若企业对技术及市场熟悉──渐进式创新──该企业最好由内部来发展创新。
但若企业对技术及市场是不熟悉或陌生,最好使用创业投资及辅导、教育性并购等方式,也就是寻求外界的援助。
静态的路径,仅探讨到跨领域的企业能力、知识及企业的投资诱因,对深入研究当企业引进技术之后的发展尚显欠缺。接下来动态的路径,它们采取纵向点来分析创新,并探讨开发之后的演进,他们视技术是有生命的,可能为突破式或渐进式,每一阶段皆可导致不同型态的企业成功。
3.2.1 Tushman-Rosenkopf技术生命周期路径
Tushman-Rosenkopf技术生命周期路径在探讨创新的动态性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对创新的演进,其影响力如何?依据Tushman&L.Rosenkopf(1992)强调这决定于技术性的不确定程度,也就是决定于技术的复杂度和进化阶段。
Tushman&Rosenkopf的技术生命周期路径开始于技术的不连续带,该不连续带可能为能力强化或能力破坏。技术不连续指稀少、不可预测的创新,且大幅度地超越相关技术范筹,包括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差异,且该差异是造成与现有产品,在成本、绩效及质量上重要的关键。在技术不连续期之后的是酝酿期,此时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甚显著。不同设计间也存在高度的竞争性,虽然使用的方法不同,但彼此争取能被市场所接受;新旧技术间也存在有竞争性。最后,在这些不同的竞争方法间,出现了所谓的主流设计,即在所有的产品类别中,建立了主流优势。愈复杂的产品,似乎愈着重于技术之外的因素,以决定何种设计能成为标准。主流设计的出现可有效地减少技术的不确定性,并且开启了渐进式改变时期。重要的技术问题已被厘清、产品的功能也已被确立,所有注意力将移转到渐进式创新。技术潜藏的动能逐渐减轻,或被技术不连续期所替代。
3.2.2 S曲线路径
Tushman-Rosenkopf路径说明,某特定状态(或渐进式变化期)终止于技术不连续期的来临,问题是:此不连续期的来临时机是不容易预测的。Foster(1986)强调技术的提升率决定于投入技术的程度并循图1所示的S曲线。技术程序开始很慢,然后快速增加,最后逹到技术的上限。最后努力所得到的回馈将会非常小。新技术的特性必须能超越原技术的实体限制。Tushman-Rosenkopf路径强调技术的进步并非完全取决于技术内部的因素,技术愈复杂,内部因素影响技术进步的能力愈低。Foster的S曲线提供预测现存技术终止及技术不连续期来临的方法。
图1 Foster的S曲线
Tushman-Rosenkopf路径意谓着若纺织企业要在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中成功,需要不同的能力。能力对进化演进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产品的复杂度,也就是产品愈复杂,社会政治因素对技术的进化影响愈大。当然,Tushman-Rosenkopf路径有若干缺点,每一阶段(或时期)开始或结束时不容易分辨。程序创新并不一定跟随在产品创新之后。
本文是以产业集群为背景进行研究,假设是产业离不开环境,任何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都需要依托所处的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集群企业之间的技术、知识溢出模仿和复制都能够让纺织企业快速创新。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纺织产业的创新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又能反过来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指出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于什么样的创新路径,本文分析了创新静态模型中的突破式-渐进式创新模型、Abernathy-Clark创新模型、熟悉矩阵以及创新动态模型每一种模型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选择什么样的创新路径应该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模型要求去执行,针对新市场知识及新技术知识的困难度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创新,且企业内部自行研发的创新仅能面对渐进式的创新。故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尚需业者发起或政府政策推动新产品开发策略联盟来帮助我国纺织业者的新产品的研发。从纺织行业整体来看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销售链不仅是管理企业营运的工具,更可借以提升企业营运效率与顾客服务质量,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可朝新材料开发、成衣设计品牌(市场技术创新)的建立与营销等方向发展,以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1]刘绍勤等.论知识创新及其实现形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Fan C,Seott,A.J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of Chinese Re⁃gions[J].EconomY Geography,2003 ,(3).
[3]Ludwig Chincarini,Neer Asherie.An Analytical N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Cluster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8,(5).
[4]李志平.以制度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6]顾庆良,赵健茹.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纺织,2008,(4).
[7]杨纪朝.纺织行业现状与发展分析[J].棉纺织技术,2011,(1).
[8]孙文远.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6,(10).
[9]王丹枫.产业升级、资本深化下的异质性要素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8).
[10]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
(责任编辑/浩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