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孤儿,需要领养!

2013-05-10 10:25
艺术评论 2013年10期
关键词:洛克菲勒艺术

彭 俐

彭 俐:《北京日报》副刊部高级记者

世上最脆弱、孤独、寂寞的是艺术;人间最敏感、任性、执拗的还是艺术;生活中最弱智、无助、蹩脚的更是艺术。政治有权,经济有钱,商业有利,军事有力,相比而言,艺术的弱势明显,缺少硬实力,依赖性强,如同脐带未剪或乳臭未干的婴儿一般。艺术很难独善其身,唯有与世推移,无论其生存期与繁盛期,都需要权力扶持,经济搭台,商业运作,军事保护。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军事强大的国度,艺术也格外地受到恩宠和礼遇,可以尽情风光,潇洒亮相。这里所说的艺术,当然是指广义的艺术,即泛艺术,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教育和艺术出版。艺术是需要养的,尤其是纯艺术,且需精心地培育、呵护。艺术是娇嫩的花朵,需要有钱有闲的养花人;艺术是娇弱的生命,等待视艺术为生命的有心人。

当我们考察世界艺术史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天才艺术家都遇到过慷慨的资助者和温存的供养人,这绝不仅仅是心灵上的知遇之恩,更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捐赠之忱。否则,他们的艺术天赋将会埋没于尘土,就连他们的骸骨都不知抛洒何处,更无人关注。正如大家所熟知,梅克夫人长期暗中资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华伦夫人数年间将自家的图书馆无偿提供给后来成为作家的卢梭,弟弟提奥一直倾力在物质上帮助痴迷于绘画、无暇顾及个人生计的哥哥梵高,而美第奇家族的掌门人罗伦佐则悉心眷顾、培养了日后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这四位伟大的艺术家所分别代表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塑,都属于纯艺术范畴,也都娇贵、甚至昂贵得可以。如果让我们给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一个准确的称谓的话,那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同情的字眼:“孤儿”。艺术的宠儿常常是孤儿,他们大多往往具有双重的孤苦:一是因精神异常的丰富而离群,二是因物质极端的贫困而索居。

古代中国的才华盖世之人、才艺卓绝之士,幸运一些的,则有机会被邀至宫廷的兰台或翰林院任职,享受国家俸禄,施展个人才艺。此种现象,似乎可以称作“朝廷供养”。或一时、或一世,受此供养的文坛名家有班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文艺昌盛、天才辈出而著称的大唐王朝之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不无得意地自称:“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养士,乃华夏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美者善养士”。士,这一阶层,则拥有不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才子。不管养士者出于什么目的,培养人才,供养贤才,举荐英才,护佑奇才,总是有利于社会、人生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傲岸李白纵被“赐金返还”,但他仍然有余裕继续生活、写诗。

最能说明供养人对于艺术之滋养作用的,要数1900年才发现的、拥有1600多年历史跨度的敦煌石窟壁画。毫不夸张地说,敦煌艺术的灿烂辉煌,那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历代画作,得益于供养人温柔、慈爱的乳汁哺育,而这些供养人大多是达官显贵或富裕人家的女眷。石窟中,至今留存的供养人画像,计有8000余幅。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供养人大多是冲着佛陀来的,很少是对艺术感兴趣。但是,其结果却是艺术沾了佛陀的光,并得了供养人的实惠。对于各个时代都是如此,先富起来的人有义务反哺社会,通过资助艺术而造福人类。其实,这种“供养人艺术创作体制”,至今已经遍布于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富人阶层,早已基本达成共识,生时不能把自己的钱财花光是脸上无光的事情,将钱带到坟墓中陪葬无益,留给子孙甚至有害,而他们最肯花钱的地方就是艺术领域,譬如歌剧院、舞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展览馆和艺术中心……

将纯艺术无情地抛给市场,无异于将婴儿抛给虎狼。

市场不是虎狼,但是金钱的血盆大口可以吞噬人心,也撕碎艺术。

与通俗艺术有时会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盈的情形相比,高雅艺术就成了生意场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奇怪的是让交响乐团、歌剧团、芭蕾舞团、合唱团等去商业大潮中去打拼。让艺术家为赚钱而操心是浪费天才,也是学非所用。艺术家因倾尽心力钻研艺术而再无余暇、余力去顾及市场开发与经济核算,这是尽人皆知的最简单的道理。我的二爷爷书念得好,但他是从农村开始读书读到大城市里来的,很不容易,他懂得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他常说:“多了一个不会念书的,就耽误了一个放猪的”。同理,多了一个不会吆喝赚钱的,就耽误了一个拉琴的。

伯里克利

索福克勒斯

奉养艺术、扶持艺术有多种方式,有一种叫做“伯里克利式”,确切地说是“政治家伯里克利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尝试。在2400多年前的希腊,有一位民主政治家名叫伯里克利,他作为雅典执政的首席将军,酷爱艺术,曾经自己出钱承办埃斯库罗斯的戏剧《波斯人》的演出,而擅长神像雕塑的菲迪亚斯是他的艺术顾问,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是他的座上宾。他的一个了不起的政绩是,给贫苦公民发放观看艺术演出津贴。这无疑是间接地帮助艺术演出团体生存、发展,他还让逢年过节举行的音乐竞赛制度化,并且筹资建造属于纯艺术的演奏大厅,尽力完善所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由政府出资兴建帕特农神庙、赫淮斯托斯神庙以及附属艺术雕塑,至今仍然让世界各地的游人一饱眼福。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学家所说:“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

另一种方式,可称为“洛克菲勒式”,准确地说是“实业家洛克菲勒式”,尤其值得当今中国富豪们学习。1929年,洛克菲勒家族出资兴建了如今举世闻名的美国现代博物馆,又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属洛克菲勒名下的还有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联合国总部大楼等。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他的人生目的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而用这些金钱发展有益于人类的事业”。艺术,就是有益于人类的崇高事业,因此,吸引了无数先富起来的欧美绅士加盟资助的行列。

似乎可以确定,古今中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不乏对于艺术的锐眼识英者、倾囊相助者、慷慨馈赠者与无私济困者。由是,浸润人类心灵的美好艺术,才不至于在那些凄风苦雨中枯萎或凋残。

艺术是孤儿,需要领养;艺术是双亲,需要奉养!

猜你喜欢
洛克菲勒艺术
他们说的都是谣传
纸的艺术
逝世者 戴维?洛克菲勒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他们说的都是谣传
阅读理解两则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巧获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