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视角下明清陕、徽、晋三商比较——兼论陕商的没落

2013-05-02 11:43郭世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商帮晋商徽商

郭世强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陕西商帮作为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商帮之一,因其独有的地缘和政治因素,在历史上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1]。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帮的兴盛,然而在明清五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陕西商帮在发展中逐渐没落,最后完全被后起之秀晋商和徽商超越,湮灭在历史的河流中。笔者以历史地理的视角比较陕、徽、晋三商在兴起原因、经营地域等方面的异同,探究陕商没落的原因,一方面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给今天的陕西商人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陕、徽、晋商帮兴起的地缘因素

陕、徽、晋三商古已有之,明清之前的陕、徽、晋三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帮。他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是陕西商人、山西商人和徽州商人,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地缘、亲缘因素而形成的商帮。这里的商帮基本上是常年在外地营生,因为地缘和亲缘因素而集结形成的商业团体,并且这种商业团体形成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内部稳定性,时间的延续性强。陕、徽、晋三商商帮的兴起和明朝洪武三年(1370)实行的“开中”法具有很大的关系。明朝取代元朝统一中原地区,但是蒙古贵族一直不甘心失败,不时侵寇明朝边境,为此明朝政府在北部边疆屯有重兵,为了解决军队粮饷不足的问题,洪武三年(1370),山西行省建言,允许商人运粮到大同仓和太原仓,分别用米一石和一石三斗换取两淮盐引一引(盐引是领取和贩卖盐的凭证。洪武时每引400斤,称大引;弘治时改为每引200斤,称小引),然后凭引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所属盐场领取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永乐时,在山西、陕西开中的盐米比例降为每引米二斗五升,使开中法盛行[2]。而正是这一制度,使得陕、徽、晋三商商帮兴起。

(一)陕西商帮兴起的地缘因素

明代初年,对新王朝威胁最大的是西北边患。为巩固国防,明政府于沿边各地设九边镇,其中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归陕西布政司管辖,“所属二十四卫马步军一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一人,马八千三百七十一匹”[3],“一岁刍粮数千百计”,军布“一百万余匹”[4]。为了解决边防军的军粮供应,明政府设计了“食盐开中”即“开中”法。这一政策率先施行于陕西、山西等边地省份,陕西商民以关中平原雄厚的农业生产实力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己道便费省的地域优势,率先趋中,走上纳粟贩盐的经商道路[5],这使陕西商人在明代盐业贸易领域抢得了先机。与此同时,为解决军布供应与赋税之需,陕西商民远赴江南购布,从中赚取到大量利润,导致陕西布商的兴起。除盐商、布商而外,陕西茶商也在这一时期崛起,并控制了中国西部的边茶贸易。

(二)徽商兴起的地缘因素

古徽州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这里“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历史上分别在晋、唐、宋三朝末期有过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徽州人口骤增,导致耕地严重不足,粮食短缺,在面临生存的重压下,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山谷,谋取生路,这是徽商产生的最初动因。同时古徽州又是产生理学并受其深刻影响的地方,徽州人崇尚业儒进仕,扬名显宗,经商为厚利,入仕求名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贾而后儒,徽州人十之一在邑,十之九在天下,经商渐成风气。特定的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诸多条件,孕育了徽商[6]。再加上徽州东临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成就了徽商的兴旺发达。

(三)晋商兴起的地缘因素

山西位于北方的黄土高原,虽然历史上这里是最早产生华夏文明的地方,但环境的破坏造成此地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异常,灾害频发[7]。明王朝为解决北部边境驻军的军粮问题,在北方边境推行大规模的“屯垦”,军民争相开山造田,使得原本林草覆盖的山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永乐时期改建北京城所取皇木多取自山西,而京城官民争起豪宅,宫廷柴炭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山西境内的林木被砍伐一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气候变迁使得山西水旱灾害频发,并日趋严重,而与此同时人口的成倍增长,晋人的生存危机更加凸显[8]。明政府实行“食盐开中制”使得大批商人就参与了进来。山西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明朝的九边重镇中,规模最大的山西、宣府、大同都在山西境内,晋商“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良好的地理条件进入了北方边境贸易市场。另一方面,“明清北方边境贸易格局的变化更促进了晋商的兴起”[9]。中原汉民所需的耕牛、毛皮、军马主要来自蒙古草原,而北方游牧民族所需要的衣、食等日用品则主要依赖内地,在此情况下,山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了南北物资交流的中转地。明中期,蒙古与明达成“封贡通市”的和议,此后明朝与北方蒙古鞑靼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双方展开了互市贸易。山西商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把北方的边境贸易迅速扩展到了蒙古各地,山西商人势力由此不断壮大[8]。

(四)陕、徽、晋三商兴起地缘因素比较

通过上文对陕、徽、晋三商兴起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商的兴起都同当时明朝政府的“食盐开中”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不同的就是陕商的兴起是基于自身便利的地理区位条件和较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他们是利用“食盐开中”的契机将自身富余的粮食用于换取盐引,进而发展成为经营一系列商业活动的团体。而晋商和徽商和陕商明显不同的就是他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 “食盐开中”政策下从事商业活动是他们摆脱生存危机的一种出路。从主观动机上来言,晋商和徽商不可与陕商同日而语。徽商和晋商从主观上来看是为了解决生存危机,是一种迫切的需要,而陕商是在自己富足之余从事一些商业活动,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从主观上来言,徽商和晋商有着更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陕、徽、晋三商主要经营范围和活动地域比较

陕、徽、晋三商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而主要的经营范围虽然都和盐业有关,但随着各自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下面就从三商的主要活动地域来进行比较,分析比之徽、晋二商陕商的不足之处。

(一)陕商的主要活动地域

明清陕商在全国都留有足迹,但其经营重心始终在中国西部一带。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江南有较大差距,一般民众生活较为艰苦,市场购买力比较低下。针对这一情况,陕商多从外地贩回布匹、茶叶、盐等民众日常生活必需之品到西部各地销售,绝少珍奇宝货之类的奢侈品。除盐、茶、布三大主业外,陕商也经营其他行业,如烟草业、毛皮业、药材业、木材业等与民生关系较为紧密的行业[5]。

从表中的会馆分布我们可以看出陕商主要的活动地域在西南地区,同时还有北京地区以及临近省份如河南、湖北、甘肃等省份,因此总的来说陕商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西南及邻近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陕商的活动地域决定了陕商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与当地贫穷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生活日用品上,这一选择一方面适应了当地的市场需求,利用区位优势,取得对西南地区生活日用品的垄断,从而获取利益,在满足当地人民日常需求的同时也获取自己想要的利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区位选择,制约了陕商的发展,使陕商一直从事低端的生活日用品的经营,也就是陕商主要从事的是长途货运贩卖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加之陕商主要经营地域的经济落后,大大制约了陕商的发展,在同时期的徽商、晋商从事金融或者是生产加工等较高档次的生产运营活动时,陕商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同行者。

明清会馆省际分布统计表[10]

(二)徽商的主要活动地域

徽商无货不居,主要是盐、茶、典、木四大行业,兼营粮、棉、丝、绸、墨等等。明清时期,徽商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遍及整个中国。它们分布在南到广州、北至京师、往西到达四川黔江、往东至沿海的广大区域,特别是集中在苏浙、两湖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长江、运河沿线等重要的商运路线上。另外徽商与周边地区商人联合兴建的类似机构分布在更广泛的地区甚至远及海外。总体上来言“徽商的足迹虽然遍布全国,但其活动的重点在江南地区及其同江南隔江相望的两淮产盐区”[11]。

徽商主要的活动区域是江南地区以及两淮产盐区,也就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域的富庶,从而为徽商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而由于徽商和政府之间良好的关系,徽商取得了在从事盐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茶业、典当业、木业方面也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时间成为中国商帮之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府保护的垄断优势、实力雄厚的经济优势、亦商亦儒的文化优势,使得明清时期徽商得到了大发展。

(三)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域

晋商在明代中期之前,也以盐业为主。清朝初年,晋商中的船帮发展了对外贸易。晋商中的船帮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日本,同时换取日本的铜,获取高额利润。山西紧靠茶叶需求量巨大的俄罗斯和蒙古,为了利用这个广大市场,晋商从湖北、湖南、福建等产茶区采购并加工成砖茶,运销到俄罗斯和蒙古,形成了晋商中的驼帮。在清道光初年,为适应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晋商创立了山西票号[12],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首创我国在海外开办银行之先河[13]。

在上表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域是北京、河北、甘肃等省份,尤其是入清以来,因为晋商和清朝统治者特殊的关系,晋商在北中国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对蒙古和俄罗斯的外贸中处于垄断地位。由于道光以来票号的创办,晋商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并且在海外也开办银行,进一步扩大了活动区域[12]。

不难发现,晋商在明清时期主要经营范围和活动地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晋商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就自己的经营范围适时作出调整,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壮大,由原本的盐业到外贸又到近代以来的金融业,晋商的适时变迁使得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陕商和徽商因为缺乏足够的创新而日渐衰落时,晋商却因为不断地创新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认识与建议

陕商的产生、繁荣与衰落同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起、繁荣与衰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中国传统商帮的一条老路。然而徽商和晋商却多多少少走出了这条老路,在中国商业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探究陕商未能走出传统商业老路的原因,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关中地区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条件使该地区农产品在封建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处于一定的富余状态,居民生存压力不大,陕商在从事商业活动中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陕商的主要活动地域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的购买力相对有限,陕商主要从事的是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日用品买卖。内在良好的生存条件,外在恶劣的经营环境双重因素限制了陕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陕商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的人文潜质,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优势。而同时期的徽、晋二商通过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在商业竞争中具有较大的文化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当代陕商有如下建议:

第一,淡化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当代陕商应该具有国际化的大胸怀,要淡化根植于胸的乡土观念,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去,要以全球范围为舞台,不局限于陕西乃至中国。

第二,要摆脱历史包袱的束缚,以全新的视野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陕西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当代人要活在当代,要活在自己创造的历史之中,汉唐光辉已成为过去,当今的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活在过去,活在历史,只能是作茧自缚。因而当代陕商要以光辉的历史为契机,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属于当代的辉煌。

总而言之,当代陕商要克服乡土意识,以时代大发展为背景,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为活动的舞台,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分发掘自身的文化潜质,努力补充自身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以至世界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适时变迁,以变应变,积极参与和投身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为当今中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李刚.陕西商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方孔炤.全边纪略[O].北平图书馆铅印本,中华民国十九年.

[4]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张建强.明清陕商经营艺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1.

[6]滕祁源.徽商兴衰的现代启示[N].黄山日报,2007-07-09(3).

[7]王尚义、张慧英.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民间控制[J].民俗研究,2006(3).

[8]闫彩丽.晋商、徽商兴起原因之比较研究——从地理环境看其相同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J].四川大学学报,1994(2).

[10]王俊霞,李刚.从会馆分布看明清山陕商人的经营活动[J].文史漫谈,2010(3).

[11]翟屯建.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J].东南文化,1993(3).

[12]王尚义.晋商商贸活动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13]梁小民.徽商兴衰古今鉴[J].新财经,2008(6).

猜你喜欢
商帮晋商徽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中国茶叶商帮群体概貌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从中法身税交涉看近代旅越闽粤商帮的利益诉求与历史演变
明清十大商帮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