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 江旭梅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教育管理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有针对性的提出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强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本管理;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封闭,贫困生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原因很少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自然而然的就脱离班集体之外,导致不合群;敏感,贫困生总是怕被别人看不起,希望能够融入到群体,得到周围人的关心,但是又觉得别人对他的关心是同情和怜悯,觉得别人的帮助是在可怜他;忧虑,贫困生忧虑经济困境,家庭收入单一、不稳定,很难支付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不适应、对新的交往模式的忧虑等,也担心毕业就业方面,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而感到愧疚;自卑,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生总觉得别人不太尊重自己,经常会掩饰真实的自己,习惯伪装。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来都不会主动的争取什么,常常是独来独往,很少不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从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家庭和自身因素原因。社会原因,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通常都会感到茫然、疑惑、混乱,从经济落后的乡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在心理上会受到极大的震荡,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现象,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潮流,带给他们极大的烦扰,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家庭原因,贫困生往往不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往就是靠卖农作物、打零工,父母经济收入极少而且很单一,有的学生家长就外出打工,但是对他们的期望确实极高,给贫困生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原因,高校贫困生由于错误的认知,羞于承认自己贫困,对于为贫困生国家的一系列贷、助、奖、补、减、免的政策有抵触情绪,不耻接受此类的支助,常常又把经济贫困当做借口,怨天尤人,甚至有仇富、报复社会的想法,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三、人本管理视野下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举措
(1)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给予鼓励和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在生活上,介绍勤工俭学的兼职,减轻生活上的负担和心理负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贫困生家长的联系,和家长一起来督促贫困生,让贫困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面对,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应该对贫困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拥有知识就是财富,引导贫困生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2)构建全方位的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种助学方式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方式,采取人性化方式,考虑贫困生的内心感受,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既要有爱心, 更要有关爱。加
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调整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提升贫困生的社交活动的能力。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互助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小型讨论等形式,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主动介入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政府和高校的贫困生双认定体系,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来推出一些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源远流长,设立专项基金由高校管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引导贫困生健康全面发展,首先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注重加强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不断拓展思路,构建有效的政府全方位的贫困 生资助长效机制。
(3)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贫困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摆脱虚荣心的困扰;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磨练、成长、成就自己。在贫困生的成才环境的创造上,要注重对贫困生心理成长环境的创造。不时地关心贫困生生活学习状态,关注贫困生的发展,重视贫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康人格的培养,避免贫困学生失落、自卑、痛苦现象的发生。在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环境下,坚持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丹蕾,刘 波. 浅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贫困生的教育管理[J]. 科技创业. 2011,4:90-92
[2]许晖. 论高校贫困生体系及其教育管理[J]. 改革与开放. 2013,2:158
[3]仲维嘉,黎红. 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健康教育,2012,9:154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