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琛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中学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理应被中学教学所关注。
一、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因为其具有宽广的教学领域和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只有实现师生的默契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消除有些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害怕体育教师的恐惧心理,要消除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教学手段等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其次,教师要通过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评价学生的锻炼情况,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以免打击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模式、多媒体模式、实践活动模式、互动交流模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享受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乐趣。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体育测试等富有竞争性质的环节,让学生在较为紧张的课堂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稳定体育锻炼的情绪,敢于接受挑战,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体育器材或场所的锻炼作用,创新体育器材和场所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要积极创设富有合作性质的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注重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且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不尽相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锻炼的整体性,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分层教学,通过对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训练分层等分层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模式和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机能状况、学习水平状况进行分类,保证分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划分的每一类型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目标、方式和强度,促进情况相类似学生一起锻炼、学习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针对体育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方法式教育,促进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并在其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上加强锻炼,形成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要从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全面且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评价的机会,通过师生交流、鼓励发言、小组互动等形式彰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得出学生自己的评价意见,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第三,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机会,必要时要创造评价机会,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施健体与健心教育,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强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良好品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通过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目标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增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