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征 吴江伟
[摘 要]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具有诱导、启迪和激励作用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授课内容设置激励性板书,要利用激励性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在作业批改中增加激励性评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语文教学;运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针对授课内容设置激励性板书
1.利用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较强的谚语、俗语作为激励性板书引入课堂。复习课上,激励性板书“知识就像沙石下面的水,挖得越深,就越清澈”提醒学生复习要注意深入,避免浅尝辄止;板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用以指导学生复习要注意前后联系,要做到融会贯通;板书“没有长久的积蓄,不会有永恒的燃烧”来提示复习中注意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学生重视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形成“学而时习之”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些激励性板书的引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概括学习方法,作为激励性板书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一次复习课上,笔者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了下面的文字:
吃饭:入口→咀嚼→消化→吸收→转化(能量)
学习:接受→思考→理解→记忆→运用(能力)
学习首先要经过对知识的“细嚼慢咽”(思考)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正确的“消化”(理解),然后经过重复达到对知识的 “吸收”(记忆)。这不是知识掌握的最后层次,只有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把“营养”(知识)转化为能量“运用的能力”,才实现了对知识的完全占有,才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实现新知识到旧知识的转化,增强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教学目标作为激励性板书。教师在对一篇讲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如此板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注意积累字、词、句。”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果。”“精读课文,咀嚼、品味作家语言。”“向作家学习写作。”
二、利用激励性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激励性语言要注意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努力达到“全面发展”。
首先,在课堂上因为要顾全大局,所以要求教师所提问题既要有价值、有启发的必要,又要难度适当。因此,优秀的学生或是头脑灵活但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常会觉得“不解渴”,如果教师不适时激励、提醒,就会导致他们注意的迁移,造成对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迅速设计一个考察此知识点的能力性较强的题,去要求他回答,再适时的用“要精益求精”“一知半解和自诩渊博对人来说是一种桎梏”来警戒提醒他;或拉家常般“对你来说,应给自己一个高目标,更要给自己一个严要求”来激励他;或“不可忽视基础,一座高楼很壮观,但每一块砖都很平常”。
其次,对于学习基础不好,课堂上思维不活跃的学生而言,激励性语言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这样一部分学生,为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设计一些难度小的基础性的问题给他们是必要的。但这种做法也有他的弊端:学生是很敏感的,长期使用,会加重这类学生“落后”的自我意识。导致一遇到难题,就望而生畏或误认为“这是好学生的事,老师不会叫我”的想法。
三、作业批改增加激励性评语
作业中的激励性评语,一种情况是就作业评作业;另一种情况是针对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为怕分散其他学生注意力,在课堂上未做批评或激励的,可利用作业评语作出反应。
简短的批语带着温暖,带着激励,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于期待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学生从作业本中得到的绝不是一两句格言而已。
教师的工作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个别差异,要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学生的成绩,以鼓励为主。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