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有一次,他因看报表而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在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迟到了。这位董事长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董事长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狠狠踢了家里的猫一脚。
没错,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人的不满情绪和抱怨,会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上由强至弱依次传递,而弱者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这样的桥段,时常都在上演。向他人发牢骚和抱怨,通常被看做是有损职业形象的。但事实上,管理好你的情绪,并且正确地发出抱怨,不仅不会影响你的领导力,还可以是另一种有效沟通的方式。
引发他人共鸣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如何开始熟络起来?往往是因为有共鸣。而这种共鸣,往往来自共同有过或正在经历相似的遭遇、情境、情绪感受等。正像女人聚在一起,谈起孩子教育、婆媳关系,就有诉不尽的苦楚和话题。
心理学家说:“人们往往把抱怨作为与人开始交流的最有效手段。人们之所以爱从负面的角度切入话题,是因为负面的角度比正面的角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习惯性抱怨”的倾向:空气污染严重、道路拥堵、物价飞涨、工作压力大……
抱怨不仅将你与其他遇到同样情况的人联系起来,获得温暖和安慰,而且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是印象管理的有效工具,有助于让别人更深入地了解你。当同事向你抱怨自己太忙了,总是有一堆事情在等着他时,他实际上是在主动影响你对他的印象——他在工作中是个重要、有价值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而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运用抱怨作为印象管理的工具。他们擅长利用抱怨增加自己的自信,他们相信抱怨能改变现状。而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抱怨反而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会觉得这是在给自己惹麻烦!
不要一提抱怨,就认为它一定是“怨妇”般的无尽唠叨,掌握好强度和量,会起到比沟通、建议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带有情绪的沟通会更让人印象深刻。
明确抱怨的目的
抱怨还有一种强大的功能,就是会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是实用型战术。有目的性的抱怨,与碎嘴唠叨,两者看似区别不大,其效果却完全不同。
实用型的抱怨者目的很明确: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倾泻出来,以此来解决问题、改变现状。比如,你向酒店的经理抱怨很早就被垃圾清理车吵醒,其目的是为了能换一间更安静的房间或者房价打折;你向上司抱怨总在堵车,是为了让他考虑打卡时间是否能宽松些;而如果你向公车上的临座抱怨堵车,只是想通过共同话题聊聊天,以打发时间;你冲着丈夫大声吼叫,其实是为了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来,这都是有目的性的抱怨。只是,我们通常都不自知。
再看看心理咨询师真能给来访者一剂灵丹妙药吗?事实上,他是在帮助你洞察和疏理情绪背后最真实的目的,然后将其呈现出来,再基于这种认知,进行情绪的疏导。而人们在抱怨时,通常只是情绪使然,而没有明确自己为什么要抱怨?要达成什么目的?
“好的”抱怨一定是明确的、有核心内容的、有信息量的、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正所谓要“理智地抱怨”。当然,如果你只是想释放情绪垃圾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找对人,并且要适可而止。
给情绪一个出口
人在抱怨时,还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发泄内心的激愤。当你向家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多少委屈时,你并不是在寻求解决方案,但在这个宣泄的过程中,你已经释放掉很多压力,同时希望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而这种有效的释放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你倾诉了自己的烦恼,而别人了解了你的状况,并会给予一定的同情和帮助。
“学会在沮丧的时候向朋友和家人倾诉,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心理学家如是说。“如果你不说出来,就只能被‘埋葬在一个人的悲哀中。请相信,抱怨能够抚慰伤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负面情绪的积蓄和沉积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和心情,这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及家庭和睦。因此,不要把压力、烦恼和郁闷“存放”在心里,如果能够及时而不失理性地把心中的怨气和不快宣泄出来,既可以有效地缓解精神紧张、调整情绪和心情,也有利于人们精力充沛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在日本松下公司,就设立了“出气室”。在这个隐蔽的房间中,有许多橡皮人,员工可以在里面尽情宣泄。像对着橡皮人喊叫甚至拳击,以消除心中的郁闷和不满。而心理专家对出入“出气室”的员工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大,进房间时是神情抑郁或怒气冲冲,而出来时普遍都轻松了许多。
适时、适当的抱怨,通常是人可以在理智之下掌握的行为。而一旦不满积累过多,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给情绪一个出口很必要。
责任编辑:子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