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张忠元 刘东梅 郭静
摘 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高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中,从维护学校稳定发展视角强调了高校决策活动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提出高校重大事项决策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重点对高校重大事项决策的风险管理流程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科学合理地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流程,为促进高校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有益观点。
关键词:风险管理;重大事项;高校决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5010205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持续流动的过程,它使行政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人员能协同作用;它被应用于组织的策略性规划,并作用于组织的不同层级与部门,是对组织内全部风险的识别。”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表现在一方面,高校通过教学、科研、文化传播、服务社会活动等,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的触角延伸到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更多、更深地影响着高校的决策活动。政府主导与高校自主办学的转型、利益相关者范围的扩大和诉求的提高,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碰撞与交融等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和配置好高校内外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既是高校发展的机遇,也掣肘着高校的稳定。在外界尘世的喧嚣和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决策及其运作过程中存在和可能产生有悖校园稳定及社会稳定的诱因,因决策活动的不慎引发社会动荡的问题不时出现。更加频繁、更加严峻、更加多样的风险挑战,使高校决策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维稳性。高校的决策者能够在重大事项决策中坚持风险管理原则,重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流程,能够通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有效应对风险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高校决策过程引入风险管理的
重要性 风险管理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特别是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风险管理基础研究相应不足,存在着研究内容较为局限、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等问题[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领导层与管理层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依法治校尚未完全落实,学校法人主体风险责任淡化、依赖于政府主导一切的传统观念对高校还存在较大影响,简单的认为学校决策不会引发社会动荡,表现在对有关生源吸引、师资队伍、质量监控、学生管理、投资筹资、研究项目、社会捐赠处理、师生利益调整等重要问题的决策中,延续或囿于传统思维及做法,忽略国内同行的发展性竞争、国外教育发展的竞争,忽略决策中校内外各利益相关团体、个人的认同度和满意度,缺乏风险预测、事前控制的理念,决策后的运行难免不产生错综复杂的维稳后患与稳定风险。
(一)维护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重大事项决策内容包括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比如:学校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重要决定的重大措施;学校规划、改革以及年度工作计划、重要规章制度、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调整、校园规划与建设、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干部和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等等,这些重大事项及其相应的重大决策是否能顺利执行,事关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将风险管理引入重大决策,就是要在决策活动中建立风险识别机制与风险控制机制,科学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校主体及各利益群体的关系等等。高校稳定的特性就是政策的延续性、行为的规范性、局面的可控性与工作的有序性。[3]在风险管理视野下,对高校重大事项在决策过程中,关注与保持其决策及政策前后的延续性、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及风险可控性,才能实现对决策风险的先期预防、先期化解,保证决策事项既有利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又有利于维护社会与校园稳定,提高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建立决策源头有预防、执行过程有控制的长效机制,以保持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及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保障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和谐稳定发展。
(二)维护师生根本利益的需要
近些年来,高校持续推进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等多领域的改革,扩招所致的基础建设贷款还债工作面临的资金风险与债务风险正急剧放大。此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后勤管理社会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等,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内部的稳定与发展。上述这些问题最终都将集中地反映在学校的决策管理活动中。如果高校决策层缺少将风险管理引入决策活动的意识和举措,可能疏忽决策的潜在风险,导致决策的轻率和失误,表现为在制度选择和制定上的不科学、不稳定,以及缺乏决策实施中的风险控制,导致执行中出现灰色地带。因此,在设计、决策和实施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时,例如:教职工收入分配及福利待遇调整、对教职工考评奖惩的方案、关系学生权益决定与调整的重要事项;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方案、预算执行,及其决算审定与决算审计事项;学校重要国有资产的处置、对重要办学资源的配置问题;事关校园安全稳定和群体事件、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等问题时,要引入风险管理,既要有前瞻性,以学校未来发展和全局利益为目标,又要有可行性,要全面充分地考虑师生对决策事项的认同感和承受能力。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决策活动,应预先以召开听证会、咨询会、民意调查等多种形式征询师生意见。高等学校立足充满挑战与活力的改革发展过程的新形势下,必然面临与充斥着诸多不可知因素与不稳定因素,将风险管理融入高校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之中,寻求一种具有高校特色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重大事项决策风险管理的原则
(一)适应内外环境原则
高校的决策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高校决策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随着多元主体办学改革以及高校与外部联系的紧密性,外部环境对高校决策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内部看,高校内部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主要有学术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外聘人员等。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对高校管理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重大事项决策时必须全面分析和预测高校内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既要利用好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发展,又要有效规避外部环境可能给高校带来的风险;既要尊重内部各类主体的权利与地位,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又要着眼未来发展,恰当处理决策中的各类问题,给决策和执行营造有利的内外环境。
(二)尊重高校学术特性原则
高等学校以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为主要任务,所有的活动都以知识为核心展开。知识传播、创造、转移的主体是学术人员(包括教师和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解和研究、深化学术造诣是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能和责任。在学术活动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学术人员治学是学校决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学校的学术活动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参与权。因此,高校的决策活动应遵循高校的学术特性原则,在重要事项决策中,充分组织与吸收高校的学术人员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对学术政策、学术发展、学术规划等学术事务的决策活动。
(三)遵循科学决策原则
高校重大事项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程序。科学的决策原则应包含中枢决策系统、有效的信息系统、客观公正的审议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和完备有效的控制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在高校重大事项决策以及实施决策过程中,既要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又要互相配合、协同制定。只有建立健全决策活动的各个子系统,高校重大决策的风险管理才会形成持续效果。三、高校重大事项决策的风险管理
流程探析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和流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基本决定了相对稳定的决策风险管理体系与框架,而基于流程对高校重大事项决策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合理辨识高校决策风险
有效合理地辨析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巨大的变革时期,校区改扩建、院校的合并、教学设施的更新、生源竞争、管理体制改革、中外合作办学等,这些变革都会使高校的管理及其运行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则可能转化为风险。为了科学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高校的风险,必须预先准确找出高校的风险领域。依据主动适应高校内外环境原则,高校的风险领域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部分,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指宏观环境对高校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政治上国家政策的变化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激烈竞争给高等学校带来的影响;内部风险,则指的是高校自身活动、各种主体利益调整引起的风险。根据高校自身活动进行分类,可以把高校活动分成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资金运作、基础能力支持、内部管理与后勤等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各个部分的活动特性、发展趋势以及所处环境,可以相应分析与辨识高校各个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但实际操作中,高校内外部风险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实质上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高校应建立识别对高校发展愿景及其管理目标构成潜在危险的方法或机制,能够识别风险并对危及高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尽早发出预警。我国高校可以参考国外高校风险防控模式,建立监控教育质量的日常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各学院、各部门的年度报告、各类外部评估检查人员的报告、统计报告和阶段性总结报告等。高校的这些质量及风险防范保证机制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能直接或间接地用于风险识别和评估。此外,高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制作风险档案、开展风险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科学方法对高校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感知和统计,识别高校面临的客观风险源和主观风险源,判断所发现或预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风险评估系统。首先,应形成广泛的数据收集网络,在主要部门及关键控制环节建立数据收集点,对高校在运行过程中的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招生就业、资金筹措、安全保障等主要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与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分类、量化、系统的数据源,为进行风险评价提供数据资料。其次,应建立一个风险评价平台,运用统计、计算、定性等分析方法,对数据收集网络收集并已经整理的各项风险数据进行识别、计算、分析,得出客观的风险评价结果,并为高校应对与处理风险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应有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环节,保证有效信息的流通与对称。
(二)科学评估高校决策风险
风险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的估计和评价。风险估计就是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估量,给出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对于风险的估计可以加深对高校重大事项决策本身和环境的理解,进一步寻找实现重大事项决策目标的可行方案,使重大事项决策所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都经过系统而又有条理的考虑,剖析不确定性对重大事项决策其它各个方面的影响,估计和比较重大事项决策的各种方案或实施路线的风险大小,从中选择帕累托最优方案或实施路线。
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评价:(l)风险发生的时间性评价,即对风险可能发生于重大事项决策活动以及执行过程的哪个时间段、哪个环节步骤上,进行评价。在实际决策活动中,风险的发生与演变有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分析与评价,发现并把握风险的自身规律性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将对决策活动中的风险预警有着重要的作用。(2)风险影响程度的级别性评价。风险的级别即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价高校重大事项决策风险的影响程度非常重要,有的风险影响范围和程度较小,有的风险影响范围和程度很大,可能导致整个重大事项决策的失败,造成校园甚至社会的不稳定。作为决策层,不可能一识别到风险性的存在,就撤销决策。要既不过分受限于对决策活动风险性的恐惧,又要重视对所有风险的发现及程度评价,预先找准、善于抓住影响力范围及程度大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与对策。(3)风险发生及过程的可控性评价。任何风险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有其产生与形成的源头,比如内部因素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干扰、突发事件的发生、主客观人为的失误等。在决策活动中引入风险发生及过程的可控性评价,目的就是为了准确界定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非人力可控的,从而形成相应的风险应对与责任分担等风险管理方案。
(三)高校决策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在高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辨识、评估和处置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都应由内部管理机构来完成。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学校内设各级机构应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及工作职责,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确定风险管理领域及目标,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识别和估测,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损失的发生。比如,当前矛盾比较集中的校区土地置换问题、高校贷款还债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新校区兴建及大面积扩建与生源减少趋势之间的矛盾、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中带来的更为广泛、深刻的高校法人自主权力运用和发挥的问题,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校园安全、师生健康、突发事件等风险性问题。高校内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目标确定、风险评价科学、风险控制得力,才能真正保证和维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高校的事业发展目标。
2.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
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对于高校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西方高校的大学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所不同。这种领导制度有益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决策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具体的制度运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少数高校党政不分,关系不顺,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出现问题后便相互推诿,推卸负责,难以在高校管理中形成科学、民主的管理秩序。因此,高校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对于建立有效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理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机制。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理顺党委与校长的关系、明确党委与校长的职责将是高校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的基础。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的职责应是统筹领导学校的全局工作,对学校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监督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校长的职责是执行党委的决定,全面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进行研究和决定。此外,还要充分体现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在学校决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或参与决策。按照上述决策议事程序,高校决策活动的风险管理应该遵循“谁决策、谁评估、谁控制”的原则,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建立高校内部各决策主体之间相互配合、责任明确的制度结构和关系,有利于明确决策活动风险管理的主体及其责任意识。
其次,重新定位内部控制机构。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既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也是实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能够明确划分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及实施层的职能和责任,形成各层级之间的执行关系与制衡关系,保证高校各项决策活动的有效运行和适时的风险监控。高校还可通过建立董事会,或者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类似机构来保障重大决策的风险管理。这类机构的设置,可加强高校的战略化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高校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对其风险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估,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作出决策建议,为高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提供参考和监管,减少不利的事件发生。在运行机制上,风险管理委员应定期向党委会、党委常委会或者校长办公会报告风险管理分析和评测报告。
3.提高高校决策风险管理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4]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风险管理文化自觉是指决策层在决策活动中对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状态,表现在高等院校中,是高校决策者在决策思维上对风险意识的一种自觉状态,即对具体决策行为和决策责任的风险意识的自觉。因此,高等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决策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还应建立对决策活动风险管理的反思,通过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这一过程,逐渐实现决策风险管理的文化自觉,由决策的风险管理自觉意识,实现对决策活动风险管理的自觉行动、自觉控制,从而形成主动积极的风险管理及防控机制,从而真正提高高等院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有效的风险监控
当前,一些高校的决策评价监控系统还不够健全,仍然时常出现重制度供给、轻制度执行的情况,一部分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随意更改决策、中止决策以及决策监督缺位和决策失误相互推诿责任等问题。对高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进行全面监控,还要求管理层建立相关监控部门,判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有效,并在必要时加以修订和更正。通过实行必要有效的监控,才能动态、客观地反映风险管理的情况,才能根据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而变化。
建立和完善决策的监控制度,是确保决策方案实施方向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决策监控系统的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功能,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利用决策监控系统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科学、民主决策的内在动力。高校重大事项决策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有效的监控,使决策的制定、实施、后续工作都在一个相对清晰明了的环境下井然有序的进行。
此外,决策后的监督检查也是高校重大事项决策取得实效的有机保障。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管理,一个有效的监控系统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进行,甚至可能决定着风险管理的成败。在高校重大事项决策体系的建设中,监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将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林晓丹.我国高校风险管理探究[M].福州:福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巧丽.我国高等院校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魅力中国,2011,(8):211-212.
[3]何继龄.高校稳定论[J].社会纵横,2004,(12):159.
[4]黄立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研究[J].唯实,2012,(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