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明亮
某日,笔者在上课前抽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上课登记表,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认真填写,但同时也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胡乱填写,各种无聊的言词充斥其中,有的甚至不堪入目,这样的现象在六年级某班学生制作网页的自主操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很值得我们深思。
● 形成原因
笔者暂且把此种现象称为学生的“边缘”学习行为,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1.养成教育缺失
这种教育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首先是家庭的启蒙教育,家庭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中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其他亲友之间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很多时候,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言行教育,只关注了其学习。
2.网络开放无限
网络是个开放性的空间,许多人会通过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图像、文字、视频、游戏等都是直接影响的根源,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是非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健全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隐患。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学会了诸多不良的网络语言、学会了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并慢慢形成了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
3.动漫作品泛滥
在很多孩子的书包里、课桌抽屉里、口袋里几乎随处可见动漫作品的身影,现代数码产品的普及,更让这些作品拓展了传播空间,使得人们被这些信息重重包围。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而那些消极、搞笑、无厘头、暴力打斗之类的作品,则会直接导致部分学生不加分辨地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造成难以扭转的价值观教育严重缺失的尴尬局面。
● 采取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生本为主”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应对。具体做法如下。
1.正面教育,重点引导
对于动漫作品、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等现象的泛滥,教师要对学生分析并讲明其利害,可以向学生推荐对其身心发展有益的作品、网站、游戏等,并教会学生文明使用网络,把网络作为一个帮助自己学习有用本领的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都会活用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停地引导到教学情境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他们有“事”可做,学生就会把注意力用在课堂学习上,而不易分心去想做别的事。
2.加强监管,全面关注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一走进计算机教室就打开电脑玩游戏、上网等现象,当然在操作练习的时候也会有此现象发生。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同时,还要做好监管工作,制度必须要健全,如制定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明确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必须做到什么,禁止什么等,而且制度需要严格执行。
在低年级段,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键盘练习,可以是游戏形式,也可以是指定项目,如“金山打字”就是个很不错的工具,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形式学习。而高年级或者初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自己的想法,上课时不愿意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这时候教师就要多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有什么好处等,而不能采取“硬控”措施,屏蔽网络或者锁定、关闭学生机等,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任务”促“自由”的方式,即完成指定任务就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操控时间,当然这里的自由只是相对受控的。
由于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我们可以紧密与班主任沟通合作,加强相关教育,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的教师端使用工具将对学习不利的信息过滤掉,也可以直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系统,让学生在有限的互动操作空间里学习。
3.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学习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同时,需要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同时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状态。比如,三年级学生打字,可以从练习内容、练习时间、打字速度、正确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五颗星为标准,先自己评,再同学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了自己的水平,同时也得到了同学的客观评价,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水平参照,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再如,高年级电脑手绘人物,则可以从线条流畅度、比例、色彩、速度、相似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自我评价,还可通过同桌互评、小组评议、优秀作品推荐展示、班级集体评价、教师点评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水平,肯定自我。有了兴趣的引领,学生就会把大量的心思用到学习上,尽情享受学习过程,体验成功喜悦,游离于“边缘”的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当然,应对学生“边缘”学习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信息技术课堂,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时刻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培养与提高。特别是不能忘记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学生“边缘”学习行为,莫让学生的“边缘”学习行为“传染”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