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运
“眼”属“艮”字族。辞海说“眼”的本义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界点”、“人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点”。哈,还真说到点子上,人间不就有“眼是心灵的窗户”一说?既然是“窗户”,里面的“张”可以看外面的“李”,外面的“李”当然也可窥里面的“张”啊。
看看,这就是“眼”!
所以啊,报人把报纸头旁那最珍贵的小版面称为“报眼”;所以,我也学着把在线班级首页上那最显眼的地方“山寨”为“页眼”(如图1)。
人看人,总喜欢看对方的眼,据说可以窥视心底的秘密;那么,浏览网页时是不是也喜欢先看“页眼”,在第一时间捕捉网站上那最深刻的内涵?
● 识别价值
今天,已是无人不知博客了,这个可进行发表、出版和“刷墙”的网络平台,它指示的空间有效糅合了私密性和公共性,不仅能记录博主的鸡毛蒜皮,表达方寸里那点“块垒”,还能用来交流,甚至为他人提供支持、为自己索取帮助;鼠标指处,博遍网络、览遍天下,极高的共享精神和社会价值,也在一夜间受到了教育的极力追捧(如图2)。
教育人的确是敏感的,那些原本活动于亲朋之间的博客,一沾上杏坛教雨,就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博客群,塑造了数以万计的教育班组、学习社区,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公众参与、发言、讨论……那些教育大家、学者的“领袖”型博客,更是发酵着自身的公关传播,同时也被渴望教育、渴望真理的受众围观,大量被转载、学习与效仿。库博(K-LOG)的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广泛,单位的文件档案、资料,不仅得到了有效管理、实现了二次开发,而且也成了第三者督导教育的工具,成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拉手,为规范化办学拓展了一片新疆域。
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正在“蓬勃着”的博客们,毕竟大多属于托管型,使用者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只需免费注册申请,即可变“他属”为“己有”。这样,“受控”就几乎成了所有博客们的共有纠结。
纠结些什么?各自的风格被“受控”剪掉了。
中国有多少教师,有多少教育班级,有多少教研组?假如总数的四分之一需要博客空间,今天的商业运行模式能不能提供数目如此巨大的个性首页?一旦不能提供,“控制”就成了必然;继而雷同也将必然。
然而,教育,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的教育不青睐雷同!
不青睐雷同的教育,需要“在线班级”只能做自己,独立的首页面孔,只需要属于自己的眼睛——页眼。
这样,页眼的设计就会成为首页最重要的看点。
而且这种看点还会生长,延长……
我们不妨把思维放飞一程:如果XX学校XX年XX班的学生毕业了,在现实社会里这个班级也就消失了。可是,网络虚拟是不同于现实的,“在线班级”毕竟不是“班级”,它不会因为发了毕业证就马上消失。即使学生毕业了,人长大了,但依然可能长期“借用”在线班级这个网络识别符号,啊,还不能说“借用”,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一旦“借用”,即使是班主任或者在线班级的“老板”,你就能够拒绝?一旦“借用”成功,“延时”的在线班级,会不会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毕业”走向成人?我这只是在猜想么?当年的在线班级会不会真的成为今后校友跟踪联络的平台,从而引领教育走进新层次,以至于维系新的社会秩序?
哈,犹如云缝里射出了一道亮光,我突然看到了在线班级正在向着未来穿越,虽然前景还是朦胧的,却已经显现了一丝金光!
金光耀眼的“页眼”,会不会发展为商业的竞争?
不知道;我也不想讨论。
我们要讨论的是怎样强化页眼的识别功能,因为这是在线班级给予师生、给予网民的第一个个性化教育信息。
怎么强化呢?窃以为,妥善斟酌文字(班级昵称),精心绘制图案(譬如班徽),科学设计签名(譬如班主任签名),妙曼的音乐(譬如班歌),再进行巧妙地搭配,并让这些都动起来,在有效的空间里尽可能增加信息量,是不是智慧的处置?!
为此,自建独立网站的Blogger,很可能再度辉煌,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因此也就有最大的管理权限,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收获最大的识别价值。
当然,托管的博客若能看到这里的附加值,一样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教育功能
无论怎样精彩的页眼,都是服务于教育的;脱离了这一宗旨,再精彩的精彩,也不可能为在线班级所钟情。。
页眼在哪里彰显自己的教育功能?
窃以为,首先是独具特色的班级经营策略和个性化教育理念。
王立华老师在页眼里说:“记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教育,让学生今天幸福地生活,为了明天生活得幸福”。
郑立平先生说:“佛不度我,我自度,不为彼岸,只为海。试把自己开成花,永远走在春天里……”,“我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追梦者,想过一种快乐、充实、智慧、幸福的教育生活”。
郁歧则把尼采的话,放在自己的页眼里,作为照亮博海的灯塔:“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如图3)
为师说在页眼里写道:“细腻的情感,美好的心事”,“今天弟子以我为荣,明天我以弟子为荣”。(如图4)……不难看出,这些先生的这些话,既有写博的宗旨,也有经营班级的理念;既饱含哲理,又不乏个性。学生读来没有想法?家长看后不去回味?同侪见了不受启发?公众浏览了没有反应?显然,这四个问号的后面是思考,思考深深:把孩子放在这样的教师班上,不愁没有丰富的文化来润育。
然而,这些博客,还不是在线班级;这些页眼,也都还不是在线班级的页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得到可贵的启示。
首先,在线班级不是“人”,它展示的绝不是一个人的文化,即使小如页眼,也是一个集体文化沉淀的结晶。在沉淀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的思考、家长的反馈、科任教师的建议,甚至会是网友参与“捉虫”的结果。所以,页眼中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在线班级文化最坚实最靓丽的晶体。这个理念不仅体现了在线班级这个“抽象人”的“人”生追求(我在《班级发展与引导》中提出了“班级就是人”的观点),也反映了“他”的文化信仰,还彰显着这个班级无与伦比的博写毅力。因为在线班级写博,他是必须依靠版主、栏主以及博主每日亲身亲历的辛劳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版主、栏主或者在线班级的老板,在页眼里给出的“治博”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网上承诺,你不坚持写,博友们长期看不到你连续的博文博图,听不到你“健在”的博音,他能相信你这个在线班级在页眼里的承诺?可见,页眼里的治博理念,不仅是在教育学生,也是在教育和督导着在线班级自己——一个集体需要维持的整体形象。
这样看,在线班级的“生命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侧影。写到这里,我的思维发生了一次跳荡:将来的教育督导,第三者很可能会用在线班级的多少与质量,来衡量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来引导更多的学校在线!眼下的这种“运动员兼裁判员式”的教育督导,必然死亡!
在这篇文章恰好要快写完的时候,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与湖北省教育厅合作,创建了多多教育社区(如图5、图6),并聘请我当专家参与研究。介入实验研究的市区达到十几个,首批学校几十所。我看见,这个社区的“班级小站”(在线班级),就已经有了在线督导的基本意识,引导网上班级,在页眼里沉淀自己的治班理念,积累页眼文化。我深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网上的“班级小站”会越来越多;我也深信,对在线班级的第三方督导,也一定会走向前台。我也会更加关注这种在线督导意识不断地内化与强化。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位教师在博客里发布自己的愿景是很容易的,要公布自己的教育特色却很难。因为愿景是“或然态”,是还没有做到了的,说说容易。可是,特色就不一样了,那是“已然”,是已经存在的。在线班级的页眼宣言,只是愿景,就不是已然么?愿景怎样彻底变成已然?只能是:做啊!
以教师自发形成的在线班级与行政设计的在线班级(如班级小站)是不一样的,你一旦不做,整个集体的信誉就会山崩般垮塌,“垮”与“不垮”,影响的只是客观世界里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集体么?如果,在线班级因为中途更换班主任,“线”断了,客观世界的整个班级,心理底线也将会晃动,甚至崩陷,你信不?
即使你不信,我也信,因为我已经见过了。
不要以为在线班级就是虚拟的,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它活生生的脚本。页眼的理念,反映博主对教育的理解。就是那么几个字,抑或属于素质教育,抑或属于应试教育,抑或闯进了最时髦的生命教育之海……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那些把应试教育推到“头把交椅”上顶礼膜拜的班级,它不可能是在线班级!
是没有时间在线?不是,那是价值观不允许它在线,因为“在线”不可能增加学生的考分,不能增加教师的业绩!这也成了应试教育的一个识别标志。
就认识论而言,第一印象永远是重要的。记得刚出生的小鹅睁开眼的那一瞬间,会把一切能运动的小物件,哪怕是一只机械猫也当成自己的妈妈。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
我们为什么能记住自己的第一位班主任,却很难记住那第二位?这就是第一信息的特殊功能在起作用。
页眼也在提供第一信息,它悬挂起来的理念,是不是巧妙地利用了第一信息的功能,温馨地辐射着在线班级的理念影响?是不是向博友的内心渗透着他的执教理念?要知道,一个抢眼的页眼,以及镶嵌在抢眼页眼里的理念与警句,绝不会让网友就此止步的,他们的鼠标下一个动作,必然会扑向那些抢眼的“漂流辞”,继而深入挖掘那些埋藏在“漂流辞”下一篇、再一篇叙事的、写真的博文,追击那些趣味横生的课程作业,寻找班级成员对页眼理念的详细解读!
爱美,是人的本能。我想,这可能就是美术、音乐产生的原始动力吧。然而,美绝不只有意念美一种,它还有多种形式。页眼上的美,也体现为声音美、图像美。不仅有静止美,还会有动态美、浏览不同的页眼,享受不同的美、也是一种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活跃在课本之外最鲜活的“东东”!
总听人说中国的学生综合素质怎么怎么差,在发完牢骚后我们不妨想想,他们为什么差呢?是不是见少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少了?动手做的时空小了呢?当学生阅读自己的在线班级,浏览其他在线班级的时候,会不会增加了一个“对比”的机会?对比产生的“收益差”,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想改变自己的正能量?这个正能量能不能形成教育力?这个力给出的过程又是不是教育?
我以为,是。
我相信,即使现在由行政顶层设计的“班级小站”,其页眼也会慢慢被那些班级的个性文化所改变,为师生所更新。
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只有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地方,音乐与美术在基础教育里才有地位。检索我的所见所闻,还真的是。记得前些年,杏坛上的“孔雀东南飞”,飞到东南去的,好些是音乐、美术教师。他们为什么要飞?因为内地不重视他们,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音乐美术课!
页眼张扬出来的音乐、美术元素,帮助素质教育做了最好的宣传,也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素质,是教师辅助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不应忘却的。一个人,一个班级,要提高自己的在线品味,没有高雅的音乐美术元素,还真的不成!
还有一项铁定不能被师生忘却的,那就是:相得益彰的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