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中的伪现象

2013-04-29 09:05吴传姿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5期
关键词:起跑线惩戒孩子

吴传姿

真正的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培养,对其人格的塑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渗透到育人的教育系统,有些人在一些所谓的“新潮”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扛着“激励”孩子成长的大旗,在做伪教育的事。

一、无惩戒的教育

时下,许多教育思想如洪水般涌进学校,如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等。的确,教育应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一些学校、教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无批评教育”。教师们谈“惩”色变,谈“罚”心惊,认为表扬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久而久之,必然会给班级的管理,给学校及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现在的赏识教育,学生做对了,教师一定会给予表扬,学生就是错了,教师也得想着法子表扬,这是教师的失职。过度的夸奖、表扬,只会造成学生在认识上,或过分自我欣赏和苛求社会;或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思奉献,只想索取。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父母不必惊惶失措,而应视为学生成长的良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人人都有向上之心。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呢?

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点,环境和时机,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其不良举止行为的动机及其后果的性质等,给以相应而又适当的惩戒,启发和触动其心灵。要以诚相待,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勇敢面对,正确认识,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前提是尊重,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

二、软暴力的教育

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教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决反对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分。然而,应试教育给了部分人太多的强大习惯。在少数学校、少数教师的眼里,狭隘的人才观念、功利主义、制造教育神话等,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如测智商、成绩排队之类,把学生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三六九等群体,出现了“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等事件。

戴“绿领巾”,穿“红校服”,用“彩色作业本”被美其名曰“激励”学生上进,或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实则是对学生分类、排队,是变相的教育体罚,是教育歧视,给孩子们贴上所谓的“好”与“差”的标签。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心智健全、健康在如今的社会里看来更加不可或缺。从刺眼的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上,看到的是对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彻底颠覆。将学生分成“好”与“差”,划而教之,像毒鞭一样抽打着孩子的心灵,教育公平的理念在红绿的颜色划分中被毁灭得一干二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我们的身边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能、特质和特点,对孩子的评价指标和发展渠道应该是多元的。极端地、固化地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和道德水平的好坏,强迫学生披上一件“以资激励”的“马甲”,只能见证教育方式方法误入歧途,它比古代给罪犯脸上刺字更残忍。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只会灼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增强其自卑心理,加重他们的挫败感,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美好未来,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软暴力。

评价孩子,要有长远眼光,不能仅仅因为当前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表现不好,就一棍子打死。学生可塑性强、变化快,谁又能保证这标签的变化能赶上学生思想和表现的变化呢?让每个孩子发展、成才,是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平等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眼中是不会有宠儿和被遗弃者的。然而,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很难独醒,容易被世俗所“劫持”,让他们变得头脑简单,沦丧了根本的育人理念。“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寒三春”。我们的孩子真的伤不起,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给孩子们心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决策者难以估量的。

三、超前,再超前的教育

现在有些孩子四岁左右就已经认识了“肄”、“竭”等多笔画的不常见生字,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提前学习、超前教育成为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救命稻草”。如果确实要培养天才,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先天条件、潜质等,但也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要坚决反对填鸭式的超前教育,这种方式是“极为残忍”的。

“你家孩子的学前班不讲小学课程吗?小学课程必须提前学。”“奥数要提早下手呀!”家长用非理性的需求在不断地制造教育恐慌。于是,就有了异常火爆的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打出铺天盖地的“提前学”广告,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所谓“工程”、“方案”等。恐慌情绪、攀比心理使家长们的双眼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教育的“白内障”。“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更是被众多家长奉为圭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方向比速度重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持续前进,从而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起跑线的方向选错,就会导致好心办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再说“起跑线”应该是指孩子的品格、习惯等多方面,不能仅仅指智力开发。相反,如果过早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掠夺性”的“早期智力开发”,把普通的孩子当成“神童”来“强行开发”,那只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压力,使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不利。君不见,一个个“小不点”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有的被压弯了腰,有的被累得气喘吁吁,造就了老态龙钟的儿童。

教育是生命的自然绽放,是人性的自然舒展,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间表,就像一棵树一样,什么时候长叶、开花、结果,都是有自然规律的。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顺应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普通儿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教育,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人为的拔高、高压或催化,硬是“赶着鸭子上架”,或许可以给孩子一所看得见的大学,但不能给孩子一颗诗意的心灵、一个幸福的未来,结果是大人累,孩子更累,而最糟糕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从小把学习视为一件痛苦的事。过早开放的花朵容易枯萎。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要历经七八十年的长跑,千万别“赢在起跑线上”而输在终点线。

“人是万物的尺度”。事实上,人性化教育古已有之,而非新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教育效果,甚至使下一步的教育无法进行。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尊严,不懂得换位思考和沟通的教师、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好成长中的孩子呢?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的只应该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才是永恒的教育方法。有了爱作为动力,就什么方法都能想出来了,不过方法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需时刻谨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起跑线惩戒孩子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