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菊
常常惊叹于课本中那些激扬的文字,涌动的情感,同时也常常思考如何使学生真正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受语文独特的韵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一、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缺位的童年必定是有缺憾的”。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能锻炼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表达的能力,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请学生选好自己想当的角色,利用美术课做好相关的头饰进行表演。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本语言进行了重组,并把书本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互动,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创设视听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文字描述的场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遥远,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视听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品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教学《生命桥》这一课,学生们光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不能很好的理解老羚羊为了保护年轻羚羊而献出生命的壮美。于是,我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配上渲染情感的音乐,学生们专注地看着一幅幅老羚羊与年轻羚羊配合跳跃悬崖的画面,不时发出了阵阵惊叹声。然后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这时,学生对老羚羊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些学生还联想到了自己母亲的伟大,产生了移情效应。通过教师创设这样的视听情境,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学生们的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感悟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开放式情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思维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例如,教《秋天》这篇课文,为了能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秋风的顽皮,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开放式的情境:“孩子们,假如你就是秋风,你还会来到哪儿?你想做什么呢?”孩子们被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情境吸引了,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我想来到果园里,和那些水果娃娃们说悄悄话。”有的说:“我想来到树林里,与落叶一起舞蹈。”还有的说:“我想来到小朋友身边,给他们带去一个凉爽的秋天。”瞧,多有创意的想象,他们仿佛真成了那一阵阵清凉的秋风,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尽情地嬉戏,欢快地畅游。
四、创设互动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互动情境,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每个字、每个词,从字词中感悟温度,感悟人间真情。我创设了这样一个互动情境:请同学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词,细细品读,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完后与小组同伴进行交流,从同伴的回答中得到启示,修改或互改感受。学生在接受到这个任务后,各自潜心揣摩品悟,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在接下来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对于同学的观点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感受到了语文生命力的涌动。
总之,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甚至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当师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课堂也就会走出荒漠,成为生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