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纪实(二)

2013-04-29 00:44李海山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船票余光中邮票

李海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练习运用。

3.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方法,尝试练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师:同学们,在唐代诗人张继的笔下,乡愁是夜半时的声声钟鸣;在宋代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春日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清代纳兰性德的吟唱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现代诗人余光中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乡愁》。(板书课题。)

二、走进文本,自读自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三遍的时候,努力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出示课件《乡愁》。)

师:好,谁来读一读这首《乡愁》。其他同学特别注意是否有读错的字音。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老师想提醒一下,第三小节的“啊”这里要变音,“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 “o、e、i”就要读成“ya(呀)”。哪位同学再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停顿得是否合理。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第一小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时候,“乡愁”后面停顿了。

生:她在“我、母亲”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字音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比如“乡愁”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乡愁”(语速略快)。有“家乡”的味道吗?有“忧愁”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乡——愁”(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有感觉,有味道。

师: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乡愁》,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读完这首诗,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凉,无奈,痛苦,悲凉,惆怅。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哪位同学根据你的感受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生读。)

师: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4幅画面,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的眼前划过。你们看见了吗?是什么?

板书: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作者的愁绪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在诗中,作者把乡愁用实实在在的物体比喻出来,我们也就会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样的写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用到我们的作文之中。

师:乡愁是作者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感,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一样吗?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谁对谁的思念呢?

生:小时候,乡愁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生:长大后,乡愁是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生:后来,乡愁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生:现在,乡愁是作者对祖国的思念。

三、剖析交流,入情入境

师:4种不同的意象,4种不同的愁绪,构成了一幅幅苍凉凄美的画卷,串成了一首首幽怨委婉的乐章,轻柔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下面就让我们走入场景诗句中,全身心地感受余光中先生那无法消散的乡愁。

师:我们再轻声地读一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这枚小小的邮票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深情?

(学生读文。)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到,这枚邮票代表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你体会到了浓浓的思念,那就把这浓浓的思念之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来引起大家的共鸣吧。

(学生读文。)

师:读得很有感染力。你能够通过重读“小小的”来突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可是老师还想告诉大家,重音并不一定要重读,有时根据需要处理为重音轻读效果会更好。如果“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3个字读得轻一点儿、缓一点儿是不是会更好呢?大家再来试一试。

(学生读文。)

师:是呀,儿时的我们,心中最可依靠的就是母亲那温柔的怀抱。作者离开故土,思念尽数献给了母亲,看到母亲的照片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服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当泪水滴落在邮票上时,我相信母亲读信时会闻到泪水的清香与苦涩。这泪水正是作者心中对母亲绵长的思念,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再次感受一下作者内心的愁绪。齐读第一小节。

(配乐,学生读文。)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心中的乡愁也越发的浓厚。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卷?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师:手中的这窄窄的船票,一边连着国外求学的作者,一边连着翘首以盼的妻子;这窄窄的船票,寄托着对温柔的妻子的惦念与牵挂;也只有这窄窄的船票,才会让远隔重洋的夫妻早点团聚,望着手中这窄窄的船票,内心也许还会有涌动的欣喜与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体会作者此时内心的感受。

师:第一节与第三节都是写对母亲的思念,是不是重复了呢?我们再读第三小节,体会一下此时作者的内心与小时候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后来,母亲已经去世了,小时候还能相见,现在就见不到了,有一些惋惜、悲伤和无奈在心里。

师:是呀,此时,作者与母亲已是生离死别、阴阳两隔,不但有思念,更有失去母亲的悲伤和痛苦。试着用你的朗读,把作者的心情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

师:在颠沛流离中,母子俩相依为命,如果第一节写的是生离的话,而本小节就是死别。还有什么样的思念比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碎呢?孟郊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余光中终于长大成人,终于可以回报母亲之时,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齐读第三小节。)

师:(小结课文)诗歌的前三节,作者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寄托了对母亲、妻子的浓浓乡愁,我们可以概括为对亲人的思念。而最后一小节又会给我们展现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情感呢?

生:这一小节,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思念。

师:的确,故土难离,叶落归根。作者徘徊在祖国大陆的门外,却不能跨过那浅浅的海峡。如果你是作者,会有什么表情,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泪流满面。

师:那也许余光中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呢?

生:可能会沉思吧,把内心的激动用文字表现出来。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沉浸在浓浓乡思情感中的诗人。

生:也许会愤怒,恨这海峡隔断了自己返回故乡的道路。

生:最后一节诗让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

师:试着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再来读一读最后一节。

师: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可以称为家愁,而对祖国的思念就是国愁。家愁与国愁融合在一起,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

生:乡愁。

四、渗透学法,迁移练习

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没有一句是写内心的感情,而是借助“邮票、海峡”等具体的事物,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形象化,用一种形象的物体来触发这种情感,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最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哪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师: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他说他慢慢地意识到,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邮票虽小,牵系着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着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仅仅88个字,却承载了作者一生浓浓的情思。一首诗,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余光中先生。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们可以尝试着读一读余光中先生其他的作品,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猜你喜欢
船票余光中邮票
寻李白(节选)
独一无二的邮票
“船票”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ing the Carbon/Electrolyt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Toward Enhanced K+ Storage
红色的船票
火星船票“开售”啦!
邮票被谁拿走了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邮票上的“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