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波
教育须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追问学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理想的教育更应如此。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或许会给我们一点点启示。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助理教师。到任后克莱门特·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克莱门特·马修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歇顶的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从而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克莱门特·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幸福和成功。
诚然,这所绰号为“水池底部”的学校曾一度混乱不堪,反照出校长的丑陋和失败。而克莱门特·马修却以其独有的教育让孩子们拥有音乐,拥有快乐,拥有阳光心态,拥有心与心的靠近!
《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理想的教育追求的就是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快乐和幸福的成长!
反观当下教育,透视出这样一些现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齐头并进。减负增效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是学生依然是最忙、最累、最苦的群体,拼血本的应试教育同时压在学生头上,令人苦不堪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十个年头有余,教育质量如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学生走向实践的好课程,然而,又有多少学校和学生走向了社会实践呢?不多!因为不敢,怕出事!学生的安全应该放在重之又重的位置,然后再谈其他,因为学校担当不起全部责任。
理想的教育不能“折腾”,更不能“折腾”得太勤;理想的教育不能死抠书本,不能花拳绣腿,不能无数次地机械操练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要抓实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狮子般的体魄,猴子样的机敏,骆驼样的毅力”。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活动中、在亲近大自然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本事,练硬功。大街上,偶见两个学生结伴而行,都是久违的风景了——连独行的能力都要培养,学生几乎失去人的本能。
在德国很多人心中,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舞台上能歌善舞,校园里激情演讲,足球场上的最佳射手,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中会做家务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实践课程都可成为学生骄傲的资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字工作方针的第一部分就是“育人为本”。它强调的是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求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怎样才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本,教育的根在哪里?如何实现理想的教育?人本善良但也有不良,尊重、宽容和教化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让他们快乐与幸福地成长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理想教育永恒的追求。
看看我们熟悉的巴学园那里的小豆豆,小林校长耐心倾听小豆豆的心声,共同品味学校生活中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校长心中有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但是,今天还有哪个校长有时间去倾听一个小学生长达4个小时的讲述呢?
最近读了《最忆是母校》一书,读后感悟很多。内容大都是社会先进、两院院士等对母校校长、教师、学校生活的追忆。既看到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感慨学生阔别学校几十年后依然对母校深深眷恋和对点滴事情的怀念。从中透析出教育的理想状态。
学生上课溜号、偷看课外书是常有的事,但是怎样处理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和顺势启迪呢?《最忆是母校》一书中,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陈慰文曾就读海南华侨中学,回忆母校的老师时讲述了亲身经历:“我”一度迷恋上课偷画小人书,被老师发现,然而,预期的呵斥和罚责并没有出现,老师翻看着“我”自创的连环画忍俊不禁,她温和地说:“能画出一个故事,就一定能写出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这么样?”年少的“我”或许没有完全弄懂老师的意思,只记得此后“我”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上煞费苦心。但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我”发现了写作的乐趣,真正爱上了语文课。的确,老师的宽容与教育的期待既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与兴趣,又在学生心中埋下写作的种子。即使违反学校的规定,也同样收获着成长和“窃喜”, 学生心中能不快乐吗?幸福的成长就在这一时刻开始了。
我们渴望对人性的尊重,青少年不是更加需要尊重和呵护吗?学校关注学生的幸福,追求理想的教育,我们应该做什么?
追求理想的教育,校长很关键。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学生。《最忆是母校》中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在回忆中写道:江苏春晖中学具有强大的教师阵容,大批名师云集白马湖畔,经亨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在春晖执教。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叶圣陶、俞平伯、柳亚子、张大千、陈望道等社会先进、大家名流莅临考察发表演讲。由此我们看到,有了校长经亨颐开放的办学思想,才产生了名家名流的加盟而令学生大开眼界,而使这所名校名人辈出。这说明什么,给我们当校长的什么启示呢?
追求理想的教育,教师很关键。理想的教育中,一定要有“一流”的“智慧”的教师队伍。我认为,“一流”是指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广博等,而“智慧”则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随时迸发出的教育机智和点石成金般的评价启迪的功底。“智慧”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而且在学生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点燃人生的激情。实现理想教育的追求,名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熟悉的基础教育专家李吉林,在南通女子师范这所百年学校就读时,老师对她作文的批语充满鼓励:“只要勤奋刻苦学习,日后必前途无量。”她说,批语对青春年少的“我”震动很大,仿佛悟出了什么,犹如在“我”人生道路的远方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这个没有父亲的穷孩子,也怀着生活的满腔热情敢于向往美好的未来,这种殷切期待终究产生了“期待效应”。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曾就读济南第一中学。老师在他作文批语中写道:“季羡林的作文,同理科一班王联榜的一样,大概是全班之冠,也可以说是全校之冠吧。”老师的批语使“我”欣喜若狂,影响了“我”一生的写作。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巨大,学生就是因为牢记亲身感受的这些循循善诱的话语,而被老师不知不觉地引进了学习的圣殿,成就了他们幸福的人生。
两院院士、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专家李德仁回忆道:江苏泰州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十分活跃。“我”参加了课外小组,亲手用小平板仪测量小泰山的高度,这也许就是“我”后来学习测绘遥感的一种启迪吧!
由此想到,学生成长,见识很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搭建了世界名流交流的舞台,让哈佛的学生大长见识。见识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未来。见识往往是狭小的课堂和薄薄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也是百年名校、世界名校独有的资源。因此,追求理想教育的前提要走借力发展之路,即便我们的学校不是百年名校,但是校门要敞开。
开放办学请进来,让师生结识社会先进和大家名流。航天英雄杨利伟就走进哈尔滨市某小学校,使那里的学生对太空的神往,对宇宙尘埃与飞船相遇怎么办的困惑,对英雄的敬仰找到答案得到满足。
开放办学还要走出去。安全是重要,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把“人”十几年的学生生活禁锢在几个点——校园。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不是应该每年都要参观所在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极地馆等,在学生长见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学校是不是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年都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感受大自然的别样?《最忆是母校》说,苏州一中不仅重视基础课,而且有重视郊游的良好传统,给在这里上学的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报南京某小学由于H7N9禽流感疫情的原因不能正常春游,校长接受孩子们的建议,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把“春游”地点改在初春的校园,在校园中找春天,赏花草,分享美味。校长时时把学生的快乐成长放在心上,让人由衷赞叹这与众不同的春游真给力。再如徐城北,中国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在《最忆是母校》中回忆就读北京三中时给自己留下极深的印象:学校侧重民间文史,不反对学生下午放学后逛庙会,听相声和大鼓,喝点豆汁吃些灌肠。这些不仅让学生长了见识,还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
学校生活,体验很重要!体验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经历,人生感悟更多来自于亲身体验。关于课程体验,既要有基础性的“静”的课程,又要有实践性的“动”的课程。学生快乐成长是在他们自己的兴趣中、“参与中”实现的,这是他们喜欢的,而不是靠听着厌烦的说教。想一想,有哪个人喜欢被动的听说教?学校每个月都要有校园节日,有让学生心动的活动,让孩子们有盼头,盼着心中向往的节日。总之,让学生一想到上学就想到喜欢得不得了的课程和活动。这,追求的是一种学生把学习当成享受而不是困难的教育理想境界。
宋代理学先驱、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生需要学校的教化,关键是学校以怎样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式施教才能使学生幸福地成长。而学生幸福成长的希望则全在于理想教育的实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