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鹏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新课改;教育理论;教学
手段;教材;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63—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疑是一线历史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教育理论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与实践,很少涉及教育理论的学习。事实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就如同房子和地基,缺少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实践会难以为继。无论是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考虑,还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教师都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改理论,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与教育素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是依靠讲授、示范及板书等教学手段。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如,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结合教材设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评价历史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科学地处理教材
1.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地删减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每一专题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要在一节课内讲完以往几节课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当大。为此,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对某些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如,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将本课第一框“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进行删减,第二框“夏商政治文化”可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容,应着重讲解第三框“西周分封制”和第四框“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这样处理,既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了专题史的编写体例,把同一类型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纳入到了同一章节中。由于时间跨度大,一些重要内容则一带而过。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如,以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一课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教材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除了在第一框稍做陈述外,第二框开头便提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这显得非常突兀。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背景的认识。
3.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地整合教材线索结构。高中历史新教材中,一些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不够清晰,学生不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线索结构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便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如,以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 专题为例,在上完本专题后,教师可以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的线索进行合理整合: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抗战时期,受到沉重打击—抗战结束后陷入困境。这样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达到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的效果。
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学生纸笔测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崭新的评价理念,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书面考试外,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等,以构建起新型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