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标;新教材;学法指导;评
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47—01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做好学法指导,改进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一、 教师要钻研新教材,并转变教学理念
1. 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关键点,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类型和所要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驾驭教材,用“活”教材。
2.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1)变主演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只扮演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变灌输为合作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對话,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和谐课堂。因此,教师要变“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合作交往、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条件的局限,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
二、加强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1.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上课前,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学会读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看完了课本后,把不理解、不懂、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或向教师请教。
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三、改进评价方式
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要体现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既要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也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及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一张数学试卷、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衡量。从定量到定性,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数学教育评价的进步,是发展性的优化评价。
2. 注重评价过程。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接受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很少关注。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能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以及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并对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进行详尽的记录。
3. 参与互动评价。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以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的发展、对特性的认同,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