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娜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效率;问题情境;和谐氛围;
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3)05—0039—01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切实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数学教学中要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能力。“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首先设疑: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270,被减数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正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适时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求,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现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合作情境和交流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行而过的画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时间段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几个人来共同合作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三、鼓励动手操作,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动”是儿童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清新知的来龙去脉,体验到参与之乐、成功之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从量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与长和宽的乘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思路。然后通过仔细观察和积极思考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智力潜能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使学生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先从后往前观察,然后,再从前向后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后往前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从前往后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调动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五、精心设计练习,有效巩固新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力求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巩固和运用知识。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