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轻读、默读、速读、精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不管是哪种读法,教学中都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得有方法。
不过,如果只是注意到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只是抓住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小方向,是不能真正把握住语文阅读的大方向的。这里笔者所认为的宏观阅读,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延伸到对课本外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课内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阅读方法,课外知识的学习则是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从而树立语文阅读的宏观阅读观。
对于课内知识的阅读教学,老师们历来很注意“道”的传授,却往往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将自己花了许多精力才弄清的一个个道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却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所得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透过教材的章句片断,精钻细品,这样学生不但乐于读,而且还会对文中所载之道,以及个别片断刻骨铭心。这就是一个方法问题——即阅读的方法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课内知识的阅读应该分为三个步骤。
1、感知读。这里所说的感知读,首先就是根据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阅读,进而对课文进行感性认识,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在阅读过程中,先让学生把书上的疑点画出来,然后查注释、词典,看前后文。释疑后,用笔在上边标注,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由教师搭桥铺路。其次,找关键词语。它不只要求掌握关键词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多掌握字、词,尤其是对新、难、好的词语的掌握,做到真正认识,真正牢记,并能运用。这种阅读方式把读写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不仅使新课标“阅读训练”中规定“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要求得到落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好习惯。
2、分解读。所谓分解读,就是把一篇整体文章分解成构成它的若干因素进行阅读。在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对于全篇或某部分、某方面,把构成它的种种因素分解开来,将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我在讲《变色龙》一文时,就采用了这样的阅读方法。如研究讨论课文第二部分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在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但是还不算完整清晰。借着学生们的兴趣我用投影出示七道分析题。七道分析题为:请用一个字概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文章哪部分集中讲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他“变”的主要内容及表现是什么?它对狗的态度有哪几种?这样一来他共“变”了几次?每次“变”的原因是什么?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警官?以上七个问题让学生依次回答,当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是很准确,我就让其他同学给予纠正。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分散了其难点,从而让学生分析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从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到,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分解读不仅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促使他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还有利于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促使他们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3、感情读。所谓感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中所表现的感情、表达的中心,也就是把握课文的脉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传道”,而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内心体验。倘若阅读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就会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乐此不疲;反之,他们对学习就会淡漠被动,看作是一种负担,甚至持厌恶的态度。总之,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能强化学习,推动学习,而消极作用则成为学习阻力,压抑智力的发展。例如,鲁迅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能先分析“排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联系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孔乙己看到别人的笑和听到别人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回答有以下三点:摆阔气;穷酸;转移话题,摆脱窘境。在鼓励与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排出”一词的表现力便脱颖而出,该词体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穷酸相并以此摆脱受取笑、受嘲弄的窘迫。这样,一个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课外拓展延伸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形成迁移能力。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时,我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搜索整理,这样,经过查找资料,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迁移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课外延伸,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放手”,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课外延伸必须以提高学生兴趣,整合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为目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个性化、多视角、有创意的阅读。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从课文中延伸。把课文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转移到课外去阅读,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有结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刘备与刘禅的许多不当之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在自主思索了,与被动接受相比校,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2、用多媒体延伸。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角度思考,进行丰富的想象,并不断加以深化,进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里介绍蜥蜴的录像片,然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导语的设计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3、从推荐的书中延伸。语文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中的课文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作为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及中外名著,作为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才会不断提高,阅读兴趣才会更广泛,求知欲才会更强。我在教学过程中推荐以下书目供学生参考:《西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名人传》《呐喊》《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三国演义》《爱的教育》《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雷雨》。另外,优秀的杂志如《读者》、《意林》、《演讲与口才》、《视野》等,优秀的图书如《时文选萃》、《智慧背囊》、《小故事大智慧》等,由各年级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从收集信息延伸。引导学生经常收听、收看与学习有关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参看《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摘抄各种有用的句子,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新认识、新信息、新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如讲《论语八则》时,让学生收看《百家讲坛》节目于丹讲的《〈论语〉心得》;讲《陈涉世家》时,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评〈史记〉》。这是最活跃、最精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不管用哪种方法阅读,宗旨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育者的责任,不但要教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阅读,端正阅读的态度,培养阅读的兴趣,研究阅读的方法,考查阅读的效果,拓展阅读的范围,使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宏观阅读的目的。
袁文娟,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