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芳
随着2004年《新课程方案》和2005年《新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学校武术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武术教学改革在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优化武术教学指导思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肢解与拼凑的现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尚未构建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又保持武术自身性质和内在规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生如何在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指导下,既不背离武术的本质特征,又能掌握一定的强身、防身方法与手段,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武术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近五十年来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动作、五步拳、少年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从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为了改革学校武术教学滞后的现状,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成了关于武术改革和发展的课题组,并借鉴国外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拟订了新的《新课程方案》和《新指导纲要》,其最突出的变革及创新点在于增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提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主性;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生武术能力培养,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在课程评价方式上,不再以学生成绩考核为目的,而是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一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赋予了教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对于各地各级学校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展示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内容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武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截至目前,同其他项目课程相比,武术在体育课程体系中仍明显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提高等综合问题,学生在武术知识、技术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并未完全达到《指导纲要》要求的课程目标。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
武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具有特有的本质属性以及运动形式和教学训练体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武术的特质,把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这些原则在应用上应是彼此独立,且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
1.武术教学内容设置优化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其中“内”指品性的修炼,“外”指技艺的修炼。中国传统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系统,从现代教育的理念看,武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的终身的知行教育,其教育观、健康观、道德观、生态观等,对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选的教学内容,在难易程度、教材比重和定性定量要求上应符合武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可以实施的教学计划。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分类方式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依据学生、社会和体育学科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尽可能地对那些能够代表各类武术运动形式的内容进行优选组合,防止教学内容过于繁杂造成学生压力大且学时紧张的不利局面,这样可以以点带面,满足学生对中华武术的求知欲,也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
(3)健身性原则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呈与“全民建设计划”和“终身体育”接轨的趋势,提倡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依然是学校武术改革的主要方向。武术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讲求精、气、神传意,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习练武术对外可以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具有强身健体、养生怡情的功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选择以强身健体而不伤身,适合发展学生身体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技术内容为主。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实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仅局限在武术技术和意识的教育上,从习练拳脚、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来从事武术教学,势必导致武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武术唯有建立“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格局,才能有利于厚重教学内涵,增进学练乐趣,同时对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实效性原则
“武术”中的“武”就是格斗的意思,而“术”就是格斗方法。攻防应用是武术的本质,也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由最早的狩猎、军事演变到现在的健身、艺术化,武术技击属性的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的时代需要的是和谐、是健康、是文化,所以武术表现形式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是和谐的观念、健身的方法及文化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说,武术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武术来培育学生健康的身体、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行。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符合这一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框架里,删减一些结构单一、过于老式的套路,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以构建新的技术课内容。
2.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优化的设想
(1)教学内容应注重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阶段学习向终身体育发展
能力是构成素质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必须改进与完善现行教材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益的教学内容,并发展、创新、引进新的教材,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武术纲要》已经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对具体内容做了详细的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解析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学生观察分析动作与纠正错误的能力;学生识图自学与自身习练武术的能力;学生对武术比赛的欣赏能力及具备武术表演的能力;学生组织教学及自我创编武术动作组合的能力。教师在武术教学内容中,应加强武术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此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形态知识,还要从更深层次上认知和体验武术的传统特色及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凸显武术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的多功能价值与作用,从而顺应从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过渡的教育模式。
(2)教学内容应从武术多元化价值功能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武术运动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技击、竞技、养生等多重功能,确立武术运动“多元一体”的价值观有利于将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到养生文化和“技击”功能的高度进行教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合理调整原有武术术科教学内容结构,突出武术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武术运动本身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选编教学内容要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性和健身性,充分体现武术运动的攻防技击性特点,既要与武术的发展相适应,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吸收融合世界其他技击类内容,既要加强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来突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校武术正确、快速地发展。武术按照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大发展方向:①攻防技击武术。主要内容是原传统武术的主体、长兵、短兵、军警武术、竞技散打,侧重于拳打、脚踢、摔打、擒拿等格斗技击方法,其主要价值功能是防身抗暴、制止侵害、攻防技能的竞技比赛。②健身养生武术。主要内容是太极拳、木兰拳、态能拳等,侧重于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③艺术展现武术。主要内容是各拳种的现代竞技套路及传统武术中艺术演练性的套路及其他,侧重于动作的规格化、套路演练的难、美、新及艺术性再创造。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展现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力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演练技能的竞技,而非技击。学生应该在主攻一个方向的前提下至少通晓其他两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内容,使学生对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成有一定了解,从较为完整的整体概念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通才”。
(3)教学内容应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目前,忽视拳种、偏视套路、轻视文化、弱视应用,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武术工作者重新对武术套路进行优化整合,把没有功效、脱离武术本体的劣质套路予以抛弃,将科学合理的内容纳入武术课程。新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想,最大特点是淡化武术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以适应培养目标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适当简化“枯燥、繁杂、难学、没用”的套路,创建出动作简单、短小精悍、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套路,向“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等方向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传统武术中有许多擒拿手法、太极推手、八极拳的对接等招法内容,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挖掘出宝贵的资源,挑选精练出一些实用性攻防技术动作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还可以采用一些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动作简单、易学易练的内容作为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之用,这样既可以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4)教学内容应加强武术文化教学的比重,突出武术的教育功能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涵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由此形成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如果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那必将使对武术片面的理解最终走向误区,而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文化具体包括武术行为的哲学意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饰器械、武艺门派等内容,武术运动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体用兼备的运动特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替代的。武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强调道德修养、讲究整体合一,习练者在学习武术技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等特点,更可以起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导致了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武术存在的形态和作用认识的狭义化。介于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如习武要求讲礼守信、尊师重道、勇敢仗义、坚韧笃实,这些传统美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品味,还能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其次,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过程,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学生改造人生观、道德观的过程。这种技道双修、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在学生中重视加强武术文化教育,大力弘扬武术文化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将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武术是民族体育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功效、鲜明的民族精神奠定了武术课程在学校体育乃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总是随着一定社会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但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武术人才、用什么内容培养、怎样培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武术教育理念,仍是需要我们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我们必须以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武术教学的特点、规律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武术教学内容优化上进行理论研究,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为最大限度培养出高质量体育人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强,潘晓波.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剖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
[2] 朱性民,夏晾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初探.中国西部科技,2007(12).
[3] 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武术科学,2004(10).
[4] 刘静.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5] 常兆立.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和体教专业武术课程改革.成功(教育),2009(7).
[6] 陈福刁.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湖北体育科技,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