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周铭 李炜 郑利达 郑慧顺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餐饮服务业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然而浪费现象却令人担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报道《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做出重要批示,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此现象以自助餐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较为客观地反映出餐饮环节的问题,对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浪费 态度 措施 落实
一、 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行业越来越发达,然而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却屡见不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共鸣。各大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在首页突出位置大篇幅转载讲话内容。“舌尖上的浪费”成为最新流传的网络热词。[1]各省委迅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并就各市县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提出要求、做出部署,深入领会批示的精神实质。[2]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餐饮行业对于遏制浪费现象的措施的实施力如何、民众对于浪费的态度意识如何等。切合社会热点,深入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出若干意见。借此倡导人们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三、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观察、个别交谈、问卷数据分析等。
四、调查对象
1、调查消费者。在乐清国际大酒店自助餐厅内,对正在用餐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经营者、餐厅服务员。小组成员实地考察了餐厅的自助餐运行情况,并且采访了相关负责人以及餐厅服务生。
3、走访除自助餐以外的餐馆。小组成员走访了温州乐清的云南过桥米线、沙县特色小吃、李记麻辣烫、田野中餐厅、天天中餐厅、金太子牛排馆,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浪费情况。
五、调查结果以及原因分析
5.1“舌尖上的浪费”调查概况
本次问卷总共分发1472张,有效张数为1448张。男女比例为1.2:1。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商家的“浪费罚款”这一举措是十分合理的(78.6%),但相对矛盾的是,面对此类处罚,同样有很多人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俭,选择将多余的食物倒入附近的垃圾桶(47.4%)。更加让人产生疑问的是,被调查者几乎没有一个人受到过此类的罚款。
除自助餐以外,在其它形式的聚餐活动中,浪费现象普遍发生在单位聚餐(75.8%)和请客吃饭(48.9%)上,而且大多数人仅仅会在家庭聚餐时会选择打包(62.2%)。
5.2具体原因分析
5.2.1消费者的角度
众所周知,自助餐就是消费者在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己帮助自己在既定范围之内点餐享用。因为是自助,只有消费者本身能控制盘中食物量,然而,消费者似乎都会有“回本”的心态,人们缺乏节约意识,更不用说考虑资源的浪费而大量地夹取食物。
我们把现象引申开来到整个餐饮行业。大多数人都认为浪费是可耻的,但是却仍然会浪费食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所致。大多数人都将聚餐作为一种讨好上级、拉近关系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吃饭,聚餐更多以“饭局”的形式出现,由于其作用的特殊性,导致人们在饭局中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认为将剩下的食物打包是一种十分不得体的行为,因此造成了很多因面子问题的浪费现象。更有消费者极具攀比心理,桌上大鱼大肉伺候,事实上食物量根本是超出了在场所有人的食量。
5.2.2商家角度
商家思考问题过于单一,认为设置浪费罚款这样的规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浪费现象,其实不然。商家应当去揣摩消费者的心理。第一,如今很多消费者既然愿意为拉动内需做一份贡献,那么罚款规定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钱可以解决问题,但往往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再者,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奇怪的,你越是说这样做不好,但越是阻止不了他继续这样做。
六、调查的思考与对策
6.1改变规定:适当提高价格,奖励节约适量者。
消费者有“回本”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在生活中的浪费罚款规定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如换个角度想:比如提高食物价格10元,然后将之前的规定改为节约者奖励10元。与此同时,取走在餐桌附近的垃圾桶,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在餐桌上准备可以放置废弃物的器皿。商家只有诚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在设置规定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规定的实施。只有将规定落到实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6.2通过教育,加强节约意识,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政府加强对于各个县市各部门的思想教育,充分传达会议批示精神,各个基层组织更应该开展各项活动,宣传节约行为。从思想上改变,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浪费。
6.3改善社会不良风气,精简各种聚会活动,倡导文明绿色消费。
在日常中,聚餐往往会成为人们讨好上级、拉拢关系的手段。聚餐时将形式内容精化。政府官员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不搞各种宴请,减少会外活动,降低会议成本。[4]积极倡导与践行文明消费、绿色消费。
结束语:
解决浪费现象,根本是改变社会总体的风气,让人们更加务实,不再贪图虚荣,让节约发自内心。解决浪费不应该仅仅是口号。
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