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培养学生把自己本国的语言说好、用好。可是如果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今天的学生会说话吗?如果从广义的“说话”来理解,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启动了他的先天语言装置,开始牙牙学语。但如果从狭义的初中语文教学说话能力的要求来说,九成的学生是不会说话的。很多学生语文学了十几年,最后与人交谈难传其情,即兴表达吞吞吐吐,说起话来东一榔头西一拐杖,全无美感可言。过去,语文老师比较注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导致不少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讷于言辞,很难与人(特别是不熟悉的人)进行情感沟通,更不要说娴于辞令、滔滔不绝了。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随着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旧时的鸿雁传书变成了现代的电话与QQ,口头表达成了人们交流思想最为核心的手段,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爱你想说不容易——说的欲望是基础
一个人能说会道,不是仅靠有序、严格的训练就能实现的,要想说得好,前提是必须有说的愿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说”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显形式。现代中学生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设计。告诉学生,一个人是不是魅力无限,不只是看他的长相、衣着,更要看他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往往是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来显现的。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正是现代人有知识、高教养、讲文明的外在流露。
我告诉学生:中外名人,从古希腊杰出的演讲家德摩西尼,到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从汉朝杰出的辞赋家杨雄,到现代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他们无一不是口若悬河、舌如利刃,辅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功夫,终于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学生认识了这一点,自然愿意通过“说”的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内在素质;二是给学生制造一种浓烈的“说”的氛围。这里,可向他们推荐有关“演讲与口才”的书籍,组织他们观看各种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或录像,请“能说会道”的人介绍他们练就演讲技能的成长轨迹和体会,让学生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染,为辩论者的思辩能力所折服,从而产生“别人能说,我也能说”的冲动。
其次是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并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提供平台。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坚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陋习,努力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嘴巴,充分舒活学生的“说”神经,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五说”:一说重点实词、虚词的词义和作用;二说这篇文章古译今的大意;三说文章所塑造形象的特点、用意和这篇故事的题旨;四说读了这篇寓言以后各人有些什么想法;五是把学生分成两组,就“愚公真愚”和“愚公不愚”两个话题进行辩论。整堂课,以“说”为切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而且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难想象,如果我们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能给“说”一个恰当的定位,那学生“说”的能力何愁不得提高?
二.有机可说是保障——表达平台是保障
由于中高考都是以笔试来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无形中给教师造成一种说话能力可以通过读写训练来提高的错误思维定势。其实读写得依赖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口语表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最佳契机。小学作文教学向来就是从说到写,到了初中怎么就变成了以写促说呢?笔者以为,只有抓住语文能力的本源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关键的关键,是教师要切实安排好旨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专项训练。
语文老师要像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那样,认真设计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专项训练活动,形成制度,务求实效。比如每周可以安排专门的“说话课”,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说”,而“说”的内容、“说”的方式又可以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可以是专门的“辩论会”,如围绕“刻苦与成才”的关系,分“刻苦方能成才”和“刻苦不能成才”的正、反两方进行唇枪舌战;可以是“讨论会”,就“鲁迅小说刻画的形象何以个性鲜明”展开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可以是“介绍会”,各人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把亲身经历的事、从报刊看到的事等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老师专门开辟了“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让学生或自我介绍,或一事一议,或叙“街头见闻”等,这些专项训练,无疑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不少学校组织“校园记者团”、“校园导游团”、“校园模拟法庭”、“校园艺术节”等,都是口头语言训练的好形式。学校也好,语文老师也好,要十分注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排练“课本剧”,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进行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学生参与者多、积极性高的活动,面向全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他们勤于训练、工于表达,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三.说到点子显功夫——训练体系要优化
作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口语训练必须提高效率、讲究效果。这就要求为师者要不断探索口语训练的途径,优化口语训练的方法,力求收到最佳的口语训练效益。这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研究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层次,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口语训练序列,做到有序可循,循序渐进。
在美国,初中口语训练以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在听众面前讲话、有效地向听众传递信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辅助性口语作为目标,采取的方法是先进行辅助性口语表达方式的单项训练,包括类语言的训练(含变化语调、重读、停顿、表意的功能性发声训练)、体态语训练(含手势语、面部表情语训练),然后整合,进行口语表达综合训练。
应该说,美国的这个口语训练教程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也应结合我国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口语训练计划。还以初中为例,初一可侧重于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勇气、习惯等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把字咬准、把话说清、把句说整、把意说明,大方端正,并能连续讲几分钟;初二可侧重于学生口头表达的完整流畅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把对象说得清清楚楚、重点突出,把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有详有略,把道理讲得层次清晰、有理有据;初三则要在前两年训练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有声有色、有张有驰、开合自如、随机应变。根据这样的序列训练,学生肯定在“说”的方面会能力大增。
其次要不断研究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优方法。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四大形式:(1)朗读(含大声朗读课文、名篇赏读、新闻发布会);(2)读书报告(含故事报告会);(3)讨论论辩(含课堂讨论、论辩会);(4)讲课(含讲析课文、评讲试卷)。有同志总结出了口语训练“渗透法”,即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说话训练,包括:以读带说,通过读出感情,促进说有感情;以述练说,通过连贯性、有条理的复述,促进学生说的层次性、逻辑性的提高;以问导说,通过师生课堂问答的互动训练,促进学生说的层次性、逻辑性的加强;以写促说,通过先写后说或先说后写的“口头作文”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组织、表达水平的日臻完善。所有这些,对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都是有益的探索。
四.亲其师,信其说——评价激励做助推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在外人面前不太想说。作为教师,要全面洞察学生的内心,为他们提供安全、和谐的说话氛围,让学生说得安心、放心和舒心。
首先,要改变以往过分严谨的评价体系,还后进生一个宽松的成长平台。应试教育之所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因为后进生得不到合理正确的评价,他们在过多的横向比较中将自己的发言权作了主动放弃。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应该坚持从学生个人出发,从他的现状出发,给以及时的辅导、肯定的引导。
其次,我们要还“说”的评价一个良好的示范。那种你真棒式的评价已经让学生厌烦了,我们应该给说话评价一个新鲜感、一丝“麻辣”味,不但激其兴致,还能用来提供示范。比如一个学生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教师评价:我都被你“表扬”得不好意思了!再如一个学生表现了对一次旅游的深刻记忆;教师评价:什么时候,您带我去玩玩呀!还如学生说:看着天上阴沉沉的天……师评:怎么天外有天呀?尽管我们不必具备赵本山和周立波那种高超的说话艺术,但我们应该学习语言大师的豁达与智慧,从课堂上给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引领。
“爱你‘想说不容易”,表达欲望的激发是说话能力培养的基础,而提供足够的说话机会则是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只有训练体系的优化才能使学生说话能力如虎添翼,加上教师良好的激励机制的推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想说得明白与经典其实也变得越容易了。
操梅霞,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