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创意成果固化”

2013-04-29 21:34屈彦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贝多芬杜甫

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多有不足,语文课“学不学都一样”“没学到什么”“教了也不会”成为学生与语文教师口中最无奈的表达。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以内隐方式内化在学生的脑海中,显示不明显,加之高中语文容易教考分离,课上所学在考试评价中难以直接体现,所以学生总是感觉语文学习没有成果。因此,语文教学呼唤学习成果,尤其呼唤外显性的学习成果。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促使学生将内隐性的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有创意的以客观物质形式固化的学习成果,我称之为“创意成果固化”。如学生将离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梳理之后,发现“月、柳、舟、鹧鸪、鸿雁、浮萍”等经常出现,于是将以上意象组织在一起,构成古人离别时的典型场景,以简笔画形式呈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这幅简笔画就是一种创意成果固化的体现形式。

创意成果固化教学关注学习成果的创意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激励学生,从而改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学习成果的创意化展现使我们对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更综合更全面,符合对学生评价要求多元化的要求。

创意成果固化教学关注学习成果的固化性,在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上注重学生用物质性可收集可留存的方式呈现,便于教师直观地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完成程度,并及时改进教学策略,以促进有效教学。这些能够保留下来的物质性作品可重复地存在于学生的生命历程中,让学生即使毕业多年,面对这些成果也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创意成果固化教学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成果类型分述如下(由于篇幅所限,以下案例皆为教学片段)。

一.个体性成果与集体性成果

个体性成果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体力量独自完成展现其学习收获的学习成果。集体性成果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并最终以集体力量完成展现集体学习收获的学习成果。

[案例一]个体性成果:《归去来兮辞》巧仿

设计说明:学习是不断模仿的过程,在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苏轼仿写的《归去来兮辞·吾方南迁安得归》以及现代网络诗人“秦学士府”仿写的《归去来兮辞·书生将老胡不归》两篇作品,在共同欣赏“陶、苏、秦”在情感、手法以及艺术技巧方面的不同之后,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才情,模仿写出精彩的作品,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学习写作技巧。成果显现形式为单个学生以个体力量完成的一篇作品。

创意成果固化:

归去来兮辞(节选)

方忆白身,啸气实奔,紫城走马,鲤跃龙门。古朝明灭,石王犹存。龙图高阁,金鳌失樽。凌阮氏之青白,蹈司马之犯颜。愍无定之僻远,宽夷越以偏安。访具茨以宁心,谒大隗而闼关。轩辕氏之遗珠,岂有形而窥观?春秋易而道毁,民心背而不还。非管仲忤君纲,实四海乏齐桓。

归去来兮,废诗书以周游,容成往而素缟,今缁衣以何求?伤黎黔之涸目,恸人间之乱忧。文王翩然引君平,谓我此去凶畴。割我青衫,废我兰舟,循玄黄以追远,随大道而乞丘。溯孔孟之成仁,止首事之源流。

[案例二] 集体性成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闻

设计说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要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及如何正确认识评价作者思想观点等重要方面。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调动整个班级的力量,将课文改编为一则有文字、有影像的视频新闻。将班级学生分为文字(负责新闻稿,情节梳理)、视频(负责影像,小说中的细节伏笔、人物形象)、播发(负责合成和配音)、审查(负责稿件和影像把关,主题把握)四个小组。课堂上讨论新闻中的得失,借以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伏笔、主题认识等。

学习成果最后为以班级所有同学力量完成的一则充满创意的视频新闻。

创意成果固化:

视频从略。

课堂讨论:

片段一:

审查组:视频组对林冲杀人的镜头处理不过关。

视频组:哪里?

审查组:林冲杀人割头剜心这应该用远镜头,山神庙里的摄像头只能模模糊糊地摄录;而且这段太血腥,少儿不宜,应该加马赛克。

视频组:原文中写得很详细,原文怎么加马赛克?

审查组:那不一样,文字的魅力和视频不同。原文中只有那样写那样杀才能体现林冲被逼无奈,才能解林冲深仇大恨。用现代眼光看,这段杀人文字太暴力残忍,不把人当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合理。

二.改造性成果与创造性成果

改造性成果指学生对现有学习素材以另外形式加以改编形成新的作品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指学生在学习某素材之后,以全新形式展现所收获的学习成果。

[案例三]改造性成果:《春江花月夜》美译

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情、景、理交融,美不胜收。若条分缕析则会肢解原诗,破坏优美的诗境。为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我采用了按原诗分九小节让学生分组合作,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原诗,甚至形成一首现代新诗的创意设计,让学生以一种新的“美”去理解已有的“美”。学习成果为根据原诗改造而来的新的诗句。

创意成果固化: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译为:

无尽的江水,

缓缓流向天的尽头。

与那里的黛蓝相融,

隐却了纤尘,

模糊了地平线。

繁星藏匿于月华之中,

当天宫成了嫦娥一个人的舞台,

皎洁的月光,

却又显得太耀眼。

谁还记得 是谁

第一次在静谧的夜抬头仰望

谁还记得 哪年

第一次 月光倾洒在他的脸庞

人们忘记了

月亮忘记了……

[案例四]创造性成果:《长恨歌》再写

设计说明:《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体把握其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的情感态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请学生划分基本层次结构之后,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绝句的形式,再写《长恨歌》。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绝句版《长恨歌》,虽然个别地方格律需要调整,但是整体较好,令人欣喜。

创意成果固化:

其一

弱水三千怜倾国,

干戈十万断烟萝。

宫墙青灯恨夜久,

蓬山金钗寄情多。

其二

华清池旁戏鸳鸯,

马嵬一别泪千行。

西宫冷月空自赏,

蓬莱钗扇两心藏。

三.智能性成果与情意性成果

智能性成果指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及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所得的学习成果。情意性成果指反映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所得的学习成果。

[案例五]智能性成果:《杜甫传》成图

设计说明:学习《杜甫传》这篇传记,要理清传主的人生经历,把握杜甫人物形象,感受杜甫伟大人格。所涉及的语文技能为筛选和概括,为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我在《杜甫传·流亡》一节的教学中,出示“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入蜀路线图和军事形势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地图上画出杜甫流亡的路线,并请学生根据底图形势说一说对杜甫的理解。学习成果显现形式为将抽象的筛选概括能力,直观地表现在一张图上。

创意成果固化:

地图从略。

师:同学们画的路线基本正确,对比玄宗入蜀路线和军事形势图,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呢?

生:玄宗向南逃跑,杜甫向北逃跑。

生:杜甫跑的地方是敌人控制的地区。

师:那杜甫逃亡路线为什么与众不同呢?

生:杜甫是为了找肃宗去,肃宗在灵武,在北方。杜甫甘冒身陷沦陷区的危险去找大部队,说明杜甫是一个愿意为国献身的人。杜甫的流亡路线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

[案例六]情意性成果:《贝多芬传》妙喻

设计说明: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使用“狮子”比喻贝多芬的样貌,凸显其精神气质;用“暴风雨的一天”比喻贝多芬的经历,描述其人生苦难;用“力”比喻贝多芬伟大贡献,揭示其精神意义。在以三个比喻为切入点分析课文之后,请学生根据对贝多芬的感受和启示,做一个比喻,加深对传主人物形象的理解。课下要求科代表收集评选精妙作品,加上序言和按语。成果显现形式为体现学生学习《贝多芬传》后的思想启迪的“作文”。

创意成果固化:

《贝多芬传》妙喻(节选)

贝多芬是一片独特而静默的海,面对沙鸥放肆的嘲笑,它只有愤怒的低吼,而内心却深沉冷郁,沉寂着伟大的慈悲。它舔舐着大地痛苦的伤疤,将血和着泥沙咽下,却将远天的欢乐的奏鸣讴出——污浊了自己,欢乐了世界。

贝多芬仿佛一件圣者的烂衣裳,一丝一缕被散佚在人间,却能将贫穷折射出光芒,演绎出神的力量;又仿佛一把有生命的古琴,奏出铮铮琴音,在天地间绵绵回响,震颤出每一个生灵对抗争命运的渴望。

创意学习成果将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创造作品的过程。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动手能力为创意成果提供了可能性,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就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高中语文按文体进行模块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B11059)

屈彦奎,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贝多芬杜甫
亦远亦近贝多芬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杜甫改诗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杜甫与五柳鱼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