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艳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放眼中国教育,在轰轰烈烈的新课堂教学改革中脱颖而出的“十大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合作”的“身影”,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合作学习以其巨大的优势占据着课堂、影响着课堂。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本文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两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 问题 方法
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参与学校调研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很不情愿地转过身子小声地说着什么,几分钟后,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合作学习就这样完成了。效果如何?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化解这种现象?我总结起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围绕目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而一些教师则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不过就是随意地出个题目,让学生围在一起说说,至于通过讨论这种方式,教师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教师心中并不明确,所以常常让听课的人感觉这一环节是为了讨论而讨论,那么讨论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每一次的合作学习都应该紧紧围绕完成一个目标而展开。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懂得“伟大的思考往往超越个人利益,是站在人类、自然、宇宙这个‘大我的立场上来思索问题的,而思考的结果往往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个道理时,我组织了一场以“怎样成为善于思考的人”为题的讨论,并出示幻灯片加以引导。
(1)希特勒认为“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斩尽杀绝”。
(2)安徒生是一位贫困潦倒、饱经挫折的少年,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悲伤的,但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世上最美好、最纯真的文字,流淌着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海水。
(3)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对人与自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这样,合作学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就顺利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要“必须合作”
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如果设计的问题很简单,学生一看,答案就脱口而出,那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失败的;相反,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全组学生都无话可说,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也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好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的难易要适中,要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我执教《渔父》一课,让学生梳理了文章的知识点后,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我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性格特点。”
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我虽然给了学生解读问题的方向,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在品质,例如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体现了他坚持理想、洁身自好的性格;“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体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特点;“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体现了他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点。通过渔父的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体现了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性格。
而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特点;通过屈原的行为动作和神态描写“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体现了屈原忧虑不安、若有所失、忧国忧民的特点。通过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体现了渔父乐天知命、超然物外、自由旷达、不强人所难的性格特点。
2.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究性,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看待问题,这是我在执教《渔父》一课时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启发。为了挖掘课文中人物的内在品质,我在分析过人物形象后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同学们对屈原已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为屈原的高洁品质而感动。但人死不能复生,现在我们作为后人,仅仅是作一个假设,你觉得屈原可不可以不死呢?(出示幻灯片)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以下几条路:
(1)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2)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形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3)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用排除法和假设法)
其实,从我给的提示来看,这道题目在回答时是有指向的,那就是凸显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质,但有的学生认为,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死是一种,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高洁的品质固然重要,但人的生命更重要,同样是这件事,放在今天就不一定可取……我觉得学生的思考是很可贵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答案固定下来,多听听学生的思考不是更好?于是,我把这道题目后面的三条假设性的“路”给去掉了,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我认为这才是小组学习更需要的。
3.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参与的。
我听了一节地理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执教老师用“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为了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授课教师出示了一张动画的幻灯片并要求学生填写一张表格: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这位地理教师的问题设计对我触动很大,我清醒地意识到: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尽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值得”讨论,并愿意参与讨论,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养成学生的好习惯。
三、交流学习是合作的基础
万丈高楼是从平地起的,合作交流也一样,它是建立在对文本有了基本的解读之后的。因此在提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读懂文本,而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例如,我在执教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我组织学生反复地读文本,一个小段落学生读了四遍,课堂效果果然很好。
那么,请咱们班的男同学将黑人的这种骇人听闻的境况用声音传达出来。(男生齐读第3段)。
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中有句重复的话?重复的话如果删掉将会有怎么样的效果?那么请咱们的女生读一下删减以后的文字。(女生齐读删掉后的文字)。
教师进一步明确: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增强情感。
四、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措施
要想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长久地保持热情,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建立竞争机制,也就是小组间的评比,给小组打分,从而评出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细化评比要求,从细节中逐渐健全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