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材、思维、表现与中学生作文个性化

2013-04-29 00:44:03廖泽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小虫写作者中学生

廖泽英

写作的过程,就是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的过程,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加以组织化、条理化和理由化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作文中就会演绎出千姿百态的风景来。

一、个性与摄材

所谓“摄材”,就是写作素材的摄取和选择。个性必然要在摄材中流露出来。

首先,表现在材料类型的偏爱上。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区,也有自己灵魂的敏感点,写作者往往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划出自己的区域,原因便是熟悉并感兴趣,是写作者个性与材料的契合。

其次,表现在角度的选定上。由于写作对象具有多层次特性,角度不同,掘出的内蕴也往往不一样。这种角度的选择,也是由生活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禀赋等造成的。笔者多年辅导学生写作,印象颇深:有位女同学平时感情细腻,且善于揣磨他人心理,因此,她的作文多取材于一些细小的事情,如反映家庭琐事的《君子兰》,体现同学情谊的《在病房》,还有荣获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抒写女儿因虚荣心作怪而对父亲缺乏理解的一段心理历程的《顿悟》等;同班的另一位同学则活泼有加,好奇天真而富于幻想,为此,她的作文多取材于一些新奇、单纯且稍带刺激的事情,如动物童话、幻想类小小说、活泼小诗等,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品品她的“寂寞”:

小时候/寂寞是一串英文字母/我不懂它,它也不懂我

稍大时/寂寞是一只小狗它常追我/我总逃走

而现在/寂寞是小猫咪的爪儿/轻轻踏上我的心头

有趣的是,作者即便在寂寞的时候,也不忘她熟悉的小狗、小猫。

二、个性与思维

思维是中学生认知过程的理性阶段(感觉、知觉是中学生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知识与经验是思维间接性反映的中介因素,没有这个中介因素,思维的间接性就无法产生。而中学生积累起来的知识与经验,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个人禀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积淀”,因而写作时,他们的思维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色彩。

同样是面对没有关牢的水龙头,那滴滴哒哒的声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勤俭的或许想到“无谓的浪费”;多情的或许想到“伤心的哭泣”;刚毅的或许想到“遏制之后的顽勇”;世故的或许想到“无孔不入”、“无缝不插”的“钻营”;宽厚的或许以为主人有急事,只是匆忙之举;严厉的或许以为主人粗心大意、做事马虎;深沉的或许以为主人用力过猛,“过犹不及”;抑郁的或许以为主人倒霉,龙头质量不过关等等。

雷其坤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一次“有趣的作文训练”:某日课间,雷老师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接纯净水喝,喝去一半,搁置桌上,端起再喝时,竟发现杯中有一只小如顿号的虫子,正在水中游来游去……雷老师将水杯连同虫子端到班上让学生传看。这些高三年级的学生观察、谈论起来竟也兴致勃勃。雷老师让学生以“杯中小虫”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很快,一篇篇饶有趣味的小文交到了教师的手上,让雷老师惊喜不已——有的学生联想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有的替杯中小虫向人类发出“强烈的抗议”;有的由“杯中小虫总是一个劲地往下钻或左冲右突”想到“有时候,转个方向,往往海阔天空”;有的认为“杯中小虫的四处碰壁”是“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来,只要引导得法,能动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思维个性来。

三、个性与表现

写作的行文便是“表现”,即用语言来再现、表达浸染着写作者个性色彩的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这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心灵萌动,选材构思的艰苦孕育,以及写作欲望的充分勃发后的一朝“分娩”。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又是文章的物化工具和材料。语言反映个性,个性最终又要从语言中体现出来。写作者的个性、经历、文化结构等总是深深地烙印在语言上。鲁迅作为一位不倦的斗士,他的语言具有一种男性的厚实尖锐美,是“鲁迅式”的;茹志鹃“清新俊逸”的女性笔调,无论“微笑”还是“沉思”,总是“茹志鹃”的。

笔者带领学生创办校文学社,参加者近百人,经过培育,涌现了一批语言颇有个性特色的小作者。一名学生平时总是激情澎湃,思维异常活跃,文章语言也活脱而有气势,且看她的《巾帼英雄传》:

我们高一(1)班31个同学有21个女生,占了2/3,可算是严重的“阴盛阳衰”。虽然这样一来,每逢体力劳动、竞技比赛男生都成了“稀有动物”,但女生个个都有特长,是班上的“大半边天”,为诸位“花木兰”们赢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美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前面的×××又在诗兴大发了。身为本班“第一支笔”自然风采过人,何况又是文学社的总管,其高雅情趣定是呤诗作文之类。其实我一直很奇怪作为好动分子的我怎么会与她这种恬静斯文的女孩交往如此之深。也许正是因为与她在一起,听她用流畅的语言去说“红楼”,评“三国”,道“水浒”,人人都会陶醉在古典文学之中。每当这时,看她一边抿着一杯茶,一边娓娓而谈,猛然发现她的文章也如其名,透着一缕灵气,还有份茶的清香。

正如文中所言,“恬静斯文”的×××同学,语言风格大异其趣,献给我们的只有非她莫属的《秋日丝语》:

坐在残梦迷离的枕边,听淅淅沥沥的雨声,竟成一首凄清的古典乐。沉思间,忽然惊觉秋来得如此匆匆。还未来得及领略春的温馨,夏的灿烂,它们就已悄声溜走了。阳光在侵蚀着,再一次透过朦朦的雨帘看去:黄灿灿的梧桐叶有如零金碎玉般悠悠飘落。我不由想起“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诗句来,这一大片苦涩的生命也有隐约的叹息吗。

天性调侃幽默的另一位同学,深知《侃的滋味》:

星期五班会课上的调位把我的一群“侃友”不是发配“边疆”,就是流放于不“毛”之地。眼看着“侃协”的四分五裂,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了“侃”,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可追溯到小学一二年级。那时侯,我常因爱讲话而被老师罚站。弄得我至今还搞不清楚我是站着上课的时候多还是坐着上课的时候多……眼下,一位“侃”友“谪迁西去”,一位“侃”友“径回东土”,失落感油然而生。唉!“侃”呀“侃”,你究竟是苦还是甜?

由此可见,无论写作“摄材”,还是创作“思维”,抑或语言“表现”,都会不同程度地打上写作者个性的印记,“个性的投射”是中学生作文个性化生成的基础。如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的鲜活个性自然而然地“投射”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是值得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金安高级中学(332004)

猜你喜欢
小虫写作者中学生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黄河(2024年2期)2024-05-24 00:00:55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小虫找出口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38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8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2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2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安徽文学(2016年2期)2016-02-03 03:07:26
小虫飞呀飞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