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向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当说培养人的创造力并不是什么新的话题,但是,作为涉及教育教学导向的课改出现这样的关键词语尚属首次。从一定意义上讲,国人已经意识到创新创造对综合国力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上应当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自主解读文本
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还是灌输式的课堂,不但我们的课堂苍白无力,就连我们学生的未来生活也会苍白无力。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责任,努力培养所教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当是语文实践。就此而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实践。那么,学生实践的场所又在哪里呢?就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因此,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充分自主而有创见地解读文本的课堂,没有这样的课堂基础做保证,学生无任何的创新创造可言。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而有创见地解读文本应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譬如屈原的《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呢?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当反复诵读并一定程度地进入文本之后,让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及语言表现的亮点进行深入的品味、咀嚼、思考、分析,尤其是鼓励学生进行有创见的解读。为了让学生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解读,可以为学生辑录部分屈原诗作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前瞻性的颇有拓展意义的阅读,增强学生有创见地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广泛阅读名著
一部人类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人类阅读史。读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其作用都是非凡的。语文教学,有赖于学生的广泛阅读,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必须有广泛的阅读作为支撑点。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忽视这个支撑点,教师要很好地为学生建立并稳固这个支撑点。
今天的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参还是教辅资料都已经开始重视检测学生的阅读量。而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已发现有广泛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强并经常阅读的学生,其创造性解读文本的能力普遍强于一般的学生,有时甚至超过语文教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当做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
从学生进行自主广泛阅读的实践来看,学生凭着阅读所获,凭着阅读所产生的睿智和灵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语文教学必要的手段是借学生的手去“磨刀”,无论怎样的“柴”都能砍到。
三、自由平等交流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安排都有利于学生去创造性解读的空间。高中学生的心里总隐藏着表现的欲望。教育教学的实践业已告诉我们:平时语文教学的课堂,如果能够打开学生表达的闸门,那么这表达将如洪水一般奔腾不息。此时,我们将看到滚滚波涛飞溅起洁白的浪花。那何止是洁白的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简直是美丽的彩虹。所以,灵动的语文课堂应当使学生充分自主而又自由地敞开交流。
过去的语文教学,虽然也有学生的交流,但这种交流不是自主的,往往都是沿着教师所预设的轨迹进行复述性的交流,不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交流也不是自由的,虽然已经是高中生,但交流起来胆子很小,生怕自己偏离教师的思路,也生怕把话说错。学生所交流的内容也大都不是心灵的坦露。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交流是虚假的交流,是形式主义的交流。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交流应当是放手型的,应当是学生心驰文本的字里行间,抑或是神游于文本的真情流露。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是一篇壮美与哲思高度融合的光辉而不朽的篇章。如何处理好教材,才能让学生去坦露心扉,自主而又自由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音乐,能够起到注解文本和渲染文本的作用。然后,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首具有恢弘气势的作品的感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件虽难却值得做,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意义深远的工作,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始终秉持这一主旨坚持不懈,为学生的高品质成长而努力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2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