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婵娟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突破的重点应该是针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只有具有把文章读懂读透并能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化有形为无形。读文章,尤其是考场文章,首先是要能保持头脑的清醒,要能够把较长的文章“化整为零”, 划出关键词句把已经概括出的提纲式语言以及关键词句按照文章顺序或者是对使用了倒叙等手法的文章进行适当梳理之后的顺序整合为一个语言简练的段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文本阅读 化整为零 关键词句 整合 文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5-01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分值较大的阅读项,也是可选文章范围广,出题形式活的试题,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针对其做出的复习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是让高三教师和考生们非常头疼的,甚至很多情况下只能在面对这项考题时“靠天吃饭”。那么,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帮助大家在复习时有所提高呢?
笔者认为,相对考查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来说,花大力气研究其题型的设计角度或者出题方式,怕没有抓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来得重要。只有具有把文章读懂读透并能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化有形为无形。文本解读的能力应该是答题的强大基础,没有牢固深厚的基础支撑,仅仅是追求本为末节的考题和答题的模式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这里就文本解读的训练提出一些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粗浅简薄,敬请大方之家斧正。
一、化整为零
对于大多数阅读能力尚在发展中的高中生而言,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学类文本材料阅读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其实,文章的长短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阅读文本的能力是学生要使用一生的技能。读文章,尤其是考场文章,首先是要能保持头脑的清醒,要能够把较长的文章“化整为零”,即,在阅读时不可囫囵吞枣,要读出层次,把文章大致分一下层次段落。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分的十分精确,但是大致的文章轮廓要能相对清晰地呈现,做到胸中自有沟壑。举例来说,11年重庆卷的现代文阅读《论诚意》,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化整为零,文章先谈到了作者对诚意的基本理解,然后指出人们常对诚意这一概念理解上出现的偏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表示对“偶尔做戏”的豁达态度。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化整为零就是理顺思路,既是读文章的第一步骤,也是可以和考点挂钩的基本内容。
二、划出关键词句
大多数文章中都有一些起指引作用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而能够找到这些句子,是可以迅速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这个时候,就要充分考虑散文的文体特征了,往往我们要找出的就是那些表达作者见解主张和观点的议论性的句子和一些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限定性词语。举例来说,11年湖北卷的现代文阅读《才子赵树理》,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因此,我们从文章里可以找出 以下的关键词句,第一段的“看人看事,常常微笑”,第五段中的“随便”,最后一段的“很有幽默感”,这些再结合第一个阶段化整为零理顺思路得到的内容,即第二段写到的赵树理的多才多艺,第三四段的对工作的态度,最后两段对生活和老友的态度等,就可以得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对工作认真谨慎,对生活的随意温和,很具有幽默感的作家。相对写人记事的散文,读出主要形象的品质与内涵,就可以读懂文章了。同样的,这个步骤也是和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挂钩起来。
三、串起整体
把文章读成片段,是做阅读的第一阶段。然后要把已经概括出的提纲式语言以及关键词句按照文章顺序,或者是对使用了倒叙等手法的文章进行适当梳理之后的顺序整合为一个语言简练的段落,这样的话,无论是对多长的文章都可以读短读深,并能够从这样重新整合的段落中找到主旨。语文的学习易学难精,我认为突破语文的能力的两大瓶颈就是“概念”和“概括”,在这两个方面有所斩获就一定能使个人的语文素养迈上新台阶。举例而言,07年安徽卷的《乡村的风》,按照我们前面的三个步骤,到这里我们可以组合出:“风在家乡迎接我,风给乡村的生物带来了生机和诗意,由家中小树成长的例子开始引发对风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
四、反复读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部分。遗憾的是,很多考生为了追求考场短平快,往往只关注考题的内容,带着问题再阅读文本,自动忽略了可能不会涉及的文本内容。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文本是一个思维的整体,断章取义一定不能对文本的深层内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例如11年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祁连雪》,从题目里我们可以知道最基本的文本信息,那就是本文是围绕祁连山和雪来写的;再如09年江苏卷的《上善若水》,我们通过题目可以得知,文本是在表达一种来源于自然的哲理,当我们接着再阅读文本时就可以知道这是在写由都江堰引发的对古今水利工程的对比思考以及作者所得出的感悟;再如11年大纲卷的《针挑土》,针挑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力量微弱,进程缓慢,需要毅力和勇气,那么,什么样的工作需要用这种方式呢?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我们对文中以黑妮为代表的志愿者们“负责任”的“旅游”行为的理解了;再就是一些十分明显的文本标题了比如《才子赵树理》、《我与地坛》等可以直接提供文本主题了。
对语文学科而言,培养文本阅读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本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将高考当作唯一和最终的目标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能。因此,我认为,针对阅读理解类题型,强化文本意识,训练阅读能力,是提高这种题型得分的根本,只有快速准确读准读深,才有做好题目的可能。如果学生的精力可以分成十分的话,那么文本阅读应该要使用到六分,审题要用到三分,至于做题的模式化训练,在前两个阶段都能做好的基础上,按要求做题并得高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