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013-04-29 16:16:35白海燕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成才亲情经历

白海燕

“留守成长”学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以来就已产生,“留守成长”的心理阴影伴随着他们的求学生涯。目前,虽然社会各界对“留守成长”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当年早期“留守”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只有残缺的亲情,没有学习的快乐只有应试的压力,没有合理的情绪疏导只有层层叠加的抑郁和不断积累的伤感与抱怨,其人格成长中因早年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阴影被沉重的学业掩盖下来。旧的阴影未去,新的成长危机在即。今天的社会变革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相对于非“留守成长”的学生来说,“留守成长”的特殊经历、校园适应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强烈冲击,使他们面临“叠加”的心理挑战,容易成为校园心理的高危人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正是本研究的独特视角。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某校新生发放自编的“留守成长”经历筛查问卷,筛查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在调查的13个班392名学生中,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为52人,“留守成长”学生占该校新生总数的13.3%,以常规班级规模平均30人计算,每班有3至4名“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1)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时间;(2)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多久回来一次;(3)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住的时间;(4)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5)与寄养家庭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6)对家庭满意度,共六个选项。调查按班级进行,统一指导填写方法。我们把父母一方外出或双方均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确认为具有“留守成长”经历学生。考虑到成长经历与家庭和谐状况的关系,我们又增加了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14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身成长有负面影响,有9人表示这种负面影响很大,两项合计23人,占44.3%。从他们的主观表述中,那种失落感、孤独感、被抛弃感、代沟感让人震惊;内心深处对家庭亲情、父母呵护的强烈渴望让人动容;他们渴望爱又疏远爱的矛盾心理让人担忧。他们自己也表示这种“留守成长”的经历使其变得内向、封闭、不自信、不会与人交往、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这样的自我评价及心理感受,使他们在初入学校的适应中就已遭受心理挑战,很容易成为校园里的“丑小鸭”。当学校的评价系统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素质发展的多元评价时,他们很容易因感到“自卑”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学校生活蒙上阴影。

2.“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6人表示“留守成长”的经历不但对自己没有负面影响,反倒给自己很好的正面影响,因为正是这种经历让他们学会了自立、独立、坚强,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爱。虽然持有这种评价的学生只占“留守成长”经历学生的1.5%,但这已经让我们倍感欣慰。“留守成长”经历可以成为塑造其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而这正是以往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有所忽略的地方。本次“留守成长”学生的调查结果一方面让我们警惕:“留守成长”经历是一些学生心中抹不去的痛,做好心理关怀至关重要;同时也让我们惊喜,“留守成长”也可以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来说,创造性地发挥成长经历的积极作用塑造其健康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殊成长经历,积极阳光地去面对生活,学校义不容辞、大有作为。这正是本次调查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3.“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没有特别影响

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有23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己无影响,也占到44.2%。没有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是:这是村里的普遍现象,大家都是如此,自己没有异样另类感;虽然被留守,但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一样很温馨;住校生活,老师对自己很好,感情得到补偿;随着年龄的增强,“留守成长”的阴影慢慢淡化了。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得到这样的启示,“留守成长”的学生并非一定有心理上的阴影,很大一部分具有这样经历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成长经历给予否定性评价,而这种非否定性评价无疑使他们在面对新的学校生活时更容易拥有阳光的心态。同时,这种结果说明“留守成长”中父母外出造成的情感损失可以因新的亲近关系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和补偿,一个可以诉说衷肠的姐妹、一位可以依赖的老师、给予细心关注的其他亲人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宝贵资源。

4.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评价

在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于“父母子女相处、家庭和谐”的评价,97.2%的学生给出了“满意”的评价,“不满意”只占2.8%。访谈中发现,这种不满意大多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是缺乏相互间的沟通。父母的表现往往是要求高、唠叨不止、脾气暴躁、不民主等,实质是缺乏有效沟通,不会沟通,不屑沟通。虽然对家庭不满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但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对家庭的信任,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不能找到求助的对象,很容易出现大的心理危机。

三、建议探讨

1.学校把好成才关,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注中成长

现代化进程中的“留守成长”现象突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学生”数量庞大,人格成长发展中的“留守心理”问题复杂,成才道路上的“留守经历”阴影难以抹去。目前,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学工部门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使得这一群体学生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再次被忽略。从早期被社会忽略、一路考试升学被分数掩盖、再次被学校忽略,这可以说是早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路历程。虽然以往有研究提出,留守的孩子对于生活压力也会积极应对,本次调查也显示“留守成长”经历未必一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学校理应成为关注“留守成长”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切实关注“留守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留守成长”学生把好成才关。

2.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

第一,通过针对性筛查问卷,建立“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学校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也是我们以前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学生群体档案,这就是“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该群体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运用自制量表对入学新生进行“留守成长”经历的摸底排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情况,从而把这一群体纳入重点关注视野,在普查中筛选出重点关照对象,既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轨迹,又及时进行干预,进行重点咨询,防患于未然。

第二,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系统。首先,从分数和成绩依赖到和谐幸福、全面发展。帮助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从分数依赖中走出来,寻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培养新的学习能力,追求全面发展,重拾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其次,从孤独封闭到健康交往、人际和谐。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留守成长”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兴趣和信心,建立和諧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以宽容原则正视个性差异,以双赢思维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大家共同进步。再次,从亲情远离到主动沟通,帮助“留守成长”学生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打开心扉,拥抱亲情。

第三,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教给他们学会变被动的情绪反应为主动的情绪选择,教会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即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的宣泄口,求得心理平衡以控制过火情绪。这是一种动态的调整,具体途径很多,如哭、喊、骂、聊、运动、购物、打电话等,把情绪转移到高兴的事情上来,让悲愤情绪宣泄出去。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留守成长”学生在担当中成长

引导这一群体对“留守成长”经历的正确认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着力点。要把“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正确看待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正确认识评价特殊经历的影响,使其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建立真正的身心和谐。首先,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学会感恩。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更能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不至于对曾经缺失的亲情抱怨不止。当他们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之后,就会萌发出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和承担意识,从而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子。其次,引导他们承担责任。一定要帮助“留守成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虽然我们曾经亲情缺失,但父母的缺位大多是出于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必须对父母、对寄养家庭保持真正的感恩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不能因此陷入自卑,而更应该在奋斗中建立起真正的自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自强不息的学生模范,如洪战辉面对残缺的家庭,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选择了承担,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对于自己的不幸,如果选择抱怨,就会出现无穷的心理问题,而选择了坚强,必将坦然面对困难,在承担责任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4.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中成长

要努力构建“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怀网络,包括政府的决策领导、家庭的亲情教育、社区的配合协作、学校的成才把关等,形成有效合力,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的网络中成长,内心蕴育出强大的心理支撑。首先,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主动沟通、有效沟通,以便在学生的人生关键节点及时提供援助,帮其度过难关。其次,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关怀”的校园氛围。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衣食冷暖和心理困惑,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思想困惑让学生体验到关怀的感觉,使学生在家庭或社会得不到的关爱,在校园里能得到补偿,让学生在和谐的、关怀的、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建设人才。当然,随着社会全方位对“留守成长”学生的关注,他们在早期的“留守成长”中能得到更多的关爱,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学校中“留守成长”学生群体将不再成为心理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 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人文杂志,2011(3).

[2]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11(1).

[3] 刘霞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6).

猜你喜欢
成才亲情经历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永不凋零的亲情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4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04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0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0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30
清明话亲情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39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中国火炬(2010年5期)2010-07-25 07: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