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朝
【关键词】迁移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1-02
迁移理论认为,知识具有迁移性,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会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影响力,由此可以推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完成其他的工作具有影响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可以解决新的问题。根据影响效果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本文所述为正迁移。“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流行的颇有吸引力的口号。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习的迁移,学生可以由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明确认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促进学习的“迁移”,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非常有利。
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能够把习得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等概括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品德和态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所学到的知识、所获得的经验或技能单纯储存于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把这些知识、经验或技能内化于脑海中,并能结合各类情况运用到实际中,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实现知识的运用,只有通过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因为只有通过迁移,才能把原本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或技能进行改造,形成概念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有效地调节个体活动,处理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掌握迁移理论的运用规律,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严谨和合理的把控;另一方面,对迁移理论规律的把握,有助于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或教学方法中,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条件下,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学得更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迁移教学法设计与运用
1.归纳迁移法
所谓归纳迁移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点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查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迁移嫁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对知识概括归纳进行强化,可以建立知识网络结构,确定可以引导新知的相关旧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可行性前提。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这些句子归纳出对古文中“阴”和“阳”的普遍性理解:用“阴阳”来说山水时,山之“阳”,水之“阴”指南面;山之“阴”,水之“阳”指北面,“阴阳”作为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人还用它们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
由此总结,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应该把每篇课文中较为典型和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文言句式归纳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在教学新的文言文作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诱导,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联系新的文言文作品的上下文,从中找出相似点,在具体的语境中细心领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解决学习新课时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题材都是培养学生分类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如学习教材中的小说时,可以归纳出文章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变化等。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方法,可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
2.对比迁移法
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牢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又会干扰旧知识,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强掌握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
所谓对比迁移,就是通过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析,形成更鲜明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对比中同化或顺应,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说:“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完善、丰富的构建过程。任何不经过主体本身的同化或顺应而形成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固的。”此话启示我们,要在教学中找对比点,以诱导学生思维为主,让学生对比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迁移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有精读和略读的篇目,另外还有一到两篇“诵读欣赏”课文。教材还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中,还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以及“专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这些知识的联系点,让前后的知识互相影响,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于同一类型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又如,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鉴赏。表达技巧的含义较广泛,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不少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赏析思路单一,不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熟记以上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迁移到同种文体其他篇章的阅读。
3.延伸迁移法
所谓延伸迁移,是将课文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满足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鲁迅是怀着敬慕的心情刻画寿镜吾老先生的,但因为时代的不同,学生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看法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可以“我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从寿镜吾老先生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为话题,诱导学生思考,进行口头表达,从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张熊飞教授说:“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出以前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知识、技能的本质特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老一辈教学工作者摸索出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把新课上成旧课”和“把旧课上成新课”的两种教学境界就是极为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都是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使用迁移艺术的关键点是找准切入口,让新旧知识对接,让学生在学的乐趣中,通过迁移,让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所贮存的信息复活,在新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主导者应该积极利用和创造各种教学条件,不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结合课程实际,灵活地创设教学环境,捕捉各种教学契机,促进语文知识迁移的发生,真正把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并使之升华为一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