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堂 差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5B-0021-01
为了解和促进学校推进教学改革进程,我县教研室全体教师到教改实验学校和非教改实验学校展开调研。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比对、观课议课,大家喜忧参半,喜的是教改课堂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忧的是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在非教改学校中依然是主旋律。下面,笔者对此次调研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直接关系。非教改学校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不错,教学思路清晰,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讲得多,练得少。如在上《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叫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并板书。其实,多留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说一说效果会更好。在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关系的实验操作中,本来该是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但教师却说:“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
教师操作完成后才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此时应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该教师并未这么做,学生回答后,一名学生被叫上讲台模仿教师刚刚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体验
V圆锥=V圆柱。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装沙不够满,加上有一些沙子撒出来,得出的结果V圆锥≠V圆柱,对此,教师只是做了简单点评,整个实验操作就算完成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应该草草收场,当演示的学生用圆锥体容器盛三次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而出现不满的情况时,应先让全班学生想一想其中的原由,然后再让学生操作一次,直到能得出正确结果为止。其实,仅让一名学生演示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能让全班都动起来,教师应多准备一些实验用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以小组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尽量人人参与实验,亲历实验过程。
在集中研讨时,授课教师感叹:“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学生也在认真听,但是做作业时还有学生不会做,不知怎么办才好。”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只听教师讲,基础稍差的学生是很难领悟到的,基础好的学生即使看懂了,印象也不深刻,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堂实验操作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亲历实验的过程。一次不成功,又做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实验成功为止,然后让学生把实验过程表述出来,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乐趣的同时领悟到知识。只有亲身经历过,印象才会深刻,将来到总复习时,教师稍作提示,学生就能很快回忆起旧知识,教师也不用花很多时间从头再讲一次,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教改课堂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改学校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观察、讨论、理解概念→动手实践、突破难点→解决问题、拓展升华→总结提升。在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数学知识得到汲取和升华,空间思维和观念得到发展。如在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份学案,预习新课并制作一个圆柱体,在上课时,让学生以单元组的形式自主学习,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讨论: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和侧面积有什么关系?侧面积怎样求?所有的这些问题,教师只作一些提示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亲历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在“看、听、想、讲、做”一系列行为中,领悟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实际上这个差异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实验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念较新,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回答问题时落落大方,在小组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学习。而非实验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较陈旧,在课堂上,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显得较为拘谨,习惯于问答式或集体回答问题,即使有异议,在教师不提问的情况下,一般也不敢提出来,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维转,有时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和一两个学生互动,其他学生则一直沉默,课堂显得较为沉闷。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得不到培养,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
当然,无论是实验教师或非实验教师,无论是教改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都有好的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但只要我们认清了差距,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勤于反思,朝着教改的目标,致力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我们的课堂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将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