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燕
偶发事件又称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突发的意外情况。它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在矛盾纠结中产生的一个个节点,这些节点如同一颗颗贯穿于课堂流程链条上的等待发现和打磨的璞玉,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教育教学价值。“偶发行为可以维持、补充、突出、强化预先设计的行为,也可以修改或者重塑预先设计的教学行为。”因此,当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事件时,需要迅速地选择、判断、权衡哪些是偶发事件,它们会对教学带来什么影响,调控的利弊如何,这是对偶发事件有效调控的前提。不管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处理,偶发事件的调控既是教师教学理念、应激状态、创新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艺术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勇气与理智的考量。
一、 偶发事件的辨识
从偶发事件性质的角度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即所发生事件和所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二是认知范围外的突发事件,即所发生事件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已关涉到每一位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行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就是偶发事件。我们认为,一个偶发事件起码应该满足四个条件:是教师本人意料之外的;这个事件应该关涉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认知范围内突发事件应是在教师精心的预设和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产生的;隐含着可开发的教育教学价值。
[案例一]有一次笔者带着一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到某小学去观摩《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上课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当老师问到谁愿意上来横切苹果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下面自然是小手如林。老师微笑着请上一位男生,结果横切后,发现是四角形,老师稍微一愣(显然和自己预设的会切出五角星不一致),马上又拿出一个苹果,切开后还是四角星,老师显得有点尴尬了。最后,在大家的期待中,老师拿出了准备的最后一个苹果,切开后竟是六角星,并未发现所期待的五角星。遗憾之余,老师说出了本节课最为轻率的一句话:同学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切出五角星的。(众笑)
师生动手切苹果,体验小男孩的惊喜发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高潮,从当时课堂的氛围也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该教师显然做了精心的准备,之所以拿三个苹果来,本是为了体验横切、竖切、斜切后的发现(课后与该教师交流得知),但横切时发生了以上意外。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具备了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条件,极具教学研究价值。上课教师或许是因为紧张,显然处理得极不妥当,从而失去了一次精彩生成的契机。
[案例二]一位教师正在教学三年级课文《掌声》,一位学生突然呕吐起来,附近的同学纷纷掩鼻闪躲,教室里立刻混乱起来。该老师未表现出任何的不快或厌恶的表情,而是迅速走过来询问呕吐同学的身体状况,并安排她的同桌带她到洗手间洗漱,另外两名同学外出取土掩盖呕吐物,几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此时老师趁机倡议,给帮助别人的同学送上热烈的掌声。
这类事件,课堂上并不陌生,它的突然发生,尽管与学习内容无关,但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继续学习,显然是非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教师的从容应对,显示了其对课堂的有效调控,最后,教师建议送上掌声,与所学内容巧妙结合,显示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睿智。由此,要对偶发事件有效调控,依据条件迅速判断发生事件是否是偶发事件、属何种性质的偶发事件,是有效调控的第一步。
二、 偶发事件的权衡
课堂教学往往在时间上按教师预想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行进,偶发事件如同行进道路上的岔口,如不处理学生就有可能倾向于走另一条路途,如果处理,就可能会打断原来的思路,进入一个新的境遇,存在一定的教学风险。面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教师拿出勇气,运用智慧,在最短时间内权衡处理与否的利弊。
1.要考虑这个事件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秩序的关系有多大
如果紧密相关,则必须处理;如果有一定的关系则要考虑处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利大于弊应处理到什么程度,才能凸显这一事件的教育教学价值等问题。例如“案例一”是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关的事件,虽然没有像小男孩那样切出苹果里的五角星,却发现了苹果里藏着的新秘密:四角星、六角星。这个意料之外的发现超越了原文的内容,但并没有游离于课文“要善于突破常规思维意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外,适度地处理它不但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会大大拓展本课教育教学的价值。
2.要思考这个事件和谁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是和中等程度的多数学生关系密切,就应认真对待,如果仅仅与少数优等生或后进生关系密切,就应慎重了。
三、 偶发事件的调控
基于以上敏锐的判断、权衡和选择,接下来需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巧妙处理,尽量凸显其教育教学价值。
1.认知范围内偶发事件的主要调控策略
(1)因势利导。“势”乃是课堂教学中因一个个落差所造成的学习趋向。学生不断地蓄势待发,教师不断地因势利导,课上得才“筋道”。一些与教学目标、内容相关程度高的突发事件调控,要扣住学生思维走向和情感的蓄积所在,因势利导,不仅可以迅速把住偶发事件的“脉搏”,使教学仍能顺畅自然地进行,还可能因此将教学带入意料之外的新情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苦柚》教学实录片段:
师: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小姑娘呢?你也能夸一夸她吗?
生1:这个小姑娘真不错,是个好孩子。
生2:世上多些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啊!
生3:这个小女孩是我们的骄傲,是学习的榜样!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4:她可真是一心为别人着想啊!
生5:(犹豫地举起手,又放下,再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在我们身边没有像小姑娘这样卖东西的人了。一个人出去卖东西,肯定是为了赚钱,伯父给她一百元钱,做生意的谁会有钱不要呢?
生6:(马上站起来)老师,我认为小姑娘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现在,如果你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怎样做?同意小姑娘做法的同学站到左边来,同意小姑娘收下一百元的站到右边来。让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看小姑娘到底该不该收这一百元,好吗?
(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有的从右边跑到左边。)
师:(小结)刚才的辩论会可以说是精彩极了,大家谁也不让谁,到底小姑娘该不该收这一百元钱呢?我认为,小姑娘不收这一百元钱的做法更好一点。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应该贪小便宜,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问题。如果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呀!相信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犹豫,显然是没有预料到学生思维表现与课文主旨的冲突如此激烈。这位教师瞬间便完成了辨识与权衡,顺着这一冲突,以小小辩论会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思路引向更利于学的路径。结果,学生唇枪舌剑,精彩纷呈。最后,教师以总结收尾,明晰了主旨,达成了目标。
(2)见仁见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性强的问题较多,学生应答常出人意料。教师的轻率、固执可能会扑灭见仁见智的精彩。因此,要予以恰切的期许、等候,并理智地撷取一些突发点,将问题的讨论引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并最终基于教学的要求,使问题解决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比如:一位刚工作一年的新手教师执教的低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片段:
师:读了3、4自然段,你想对北风说些什么?
生1:北风不要再欺负人了。
师:好,请坐。
生2:反正小鱼不是你的对手,雪是你的对手,雪结冰,保护小鱼。
师:很好,请坐。
生3:我想说,我害怕北风。
师:嗯?(教师流露出责怪的眼神,许多孩子马上叽叽喳喳表达了对他的不满,该生像犯了错,蔫蔫地坐下,但嘴中仍嘟嘟囔囔。)
生4:太阳公公出来,你会成为水蒸气。
师:很好,请坐。
生5:北风,你要和小鱼做好朋友。
教师问的是一个评价水平的问题,开放性较强,抓住第三个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维状态本可以将讨论引向多元,但教师并无意或没有勇气处理这一偶发的应答,最终使讨论陷入一元化的境地,失去了一次精彩生成的尝试。
(3)对症下药。应该说,多数突发事件还不足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态势,更多地需要教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迅速判断、权衡,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追求一击而破,踏雪无痕。一般不旁逸斜出,节外生枝,对既定教学秩序造成过多干扰。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麻雀》教学片段:
师:学了《麻雀》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小麻雀很可怜,猎狗很凶猛,老麻雀真勇敢。(掌声)
生2: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打动了我,妈妈就像老麻雀,我以后要孝敬妈妈。(掌声)
生3:小麻雀自不量力,明知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还要同猎狗搏斗,这不是找死吗?(教室出现杂音)
生4:我觉得老麻雀很傻,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麻雀,也没有使小麻雀获得安全,还不如待在树上,日后再孵一窝小麻雀。(教室内稍乱,学生议论纷纷,教师面带窘色,欲“讲”又止。)
师:同学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想法独特。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坚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例从第三个学生的观点开始便游离于课文的题旨之外,观其教师的反应,显然出乎其意料之外。此时,本应及时抓住这一看法,直接阐明其症结所在,把讨论引入到课文所体现的主旨和内在逻辑上来。但因该教师不能及时判断突发事件的问题所在,以及处理经验的缺乏,造成了教学的失控和自身的困窘。
2.非认知范围内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1)审慎处理。对一些不得不处理的非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要审慎对待,迅速处理。如“案例二”中那位教师,不但处理得快速、清晰,还与教学内容结合,用事件诠释了掌声的内涵。可见,对这类偶发事件处理得好与坏,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对教学的深入等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暗示调控。诸多非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如果都拿出时间审慎对待,会影响教学进程,也没有必要。因此,如何利用声音、体态等进行暗示,化有形于无声,解决问题于无痕之中,保障教学顺畅行进,显得十分必要。有的教师总结了四点有效的经验,值得借鉴。①空白暗示法,即教师突然停止讲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②体态语言暗示法,即不要停止讲课,而是用眼神、手势对学生进行暗示,使其按教师的暗示自觉地调整注意对象;③语音暗示法,即通过改变讲课的音调、音量使学生感到意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④迫近暗示法,教师向学生慢慢走近,对他们产生一种“威胁”,使其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
(3)巧妙化解。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有趣,伴以知识、经验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挑战。僵硬、强势、漠视不如机智、幽默、巧妙更能化尴尬为神奇。例如:一次公开课上,一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您写的字不好看。”下面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还有实习教师,所有人都看着那位教师。只见那位教师转身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田字格,边画边说:“字写得不好,没关系,我再写一遍,好看的字就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写完后,教师还特别提问了刚才那个孩子:“你认为老师这次写得怎么样?”这个孩子再次站起来,像个小老师似地审视一遍,说:“有进步,老师,您真棒!”当轮到孩子们写的时候,听见有孩子小声嘟囔:这个字写得不好看,我再写一遍。
(4)相机转移。这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基于教学内容相机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位教师正在上课,快结束时一位不速之客——蝉,突然从一个学生的抽屉里飞出来,鸣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一时注意力难以收回。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连蝉都帮你们宣告‘知了,下面谁能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同学们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
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和不可预见性等使课堂经常处于失衡的态势中,致使偶发事件频发,这就需要教师有效调控,勇于面对,机智处理,使课堂不断行进在理想之中。
参考文献
[1] 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丁文贵.组织学生高度参与的几种课堂调控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5).
[3] 欧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122000.jspx.
[4] 童阜兰.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