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杨宁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深入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践中,必须注重把握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素、整体发展和合力推进三个维度。
关键词:海洋强国;核心要素;整体发展;合力推进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92-05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深入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1],描绘了一幅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就当前而言,我们必须注重从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海洋强国建设的整体发展和海洋强国进程的合力推进三个维度来加强海洋强国的谋划和建设。
一、必须注重把握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维度
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前瞻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战略来引领。只有明确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才能有助于我们制定出符合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际的具体战略。可以说,核心要素对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具体战略的制定需从诸多影响因素中进行甄别、判断和遴选。总的来看,当前构成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地缘政治、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军事力量等四方面。
(一)地缘政治要素。地缘政治也称之为地理政治,即由国家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区位、领土主权、幅员面积、四邻交往等因素引发或产生的政治、外交关系问题[2]。纵观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地缘政治因素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陆海接邻的国家多,陆海边疆的矛盾纠纷此起彼伏,极容易使地区纠纷扩散为国际问题。在海域方面,我国海域北起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曾母暗沙,海区南北纵长,四海贯通,既方便于海上机动作战,但也容易被敌人拦腰截断[3]。对海洋地缘政治环境的把握和塑造能力是检验海洋强国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海洋强国务必要处理好与海洋邻国及相关强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努力从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探寻出有利于我国处理海洋权益纠纷的突破口,营造一个有利于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对安全平稳的国际政治环境。当前,我国已经在南海地区迈出了这一步。根据国家2012年颁发的《南海及周边海洋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年)》,国家海洋局强化了在南海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力度,如为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协助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等。
(二)历史传统要素。经验表明,历史传统是影响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关注和研究我国的历史传统因素,不仅可以更加明确和坚定我国选择什么样的海洋强国之路,而且有利于消除我国邻海国家的疑惑和猜忌。纵观世界历史,海洋强国崛起的先例不胜枚举,大多数国家海洋强国的地位是通过战争方式来实现的。但从我国的海洋历史来看,我们的民族在海洋方向有过和平利用海洋的辉煌,也曾遭受来自海洋方向的苦难。早在明朝初期,就开辟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但在明朝后期海禁之后,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与欧洲殖民者的骚扰入侵,并经历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切肤之痛。与过去的历史相比,今天中国作为海洋国家的发展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绝不会重蹈“海强必霸”的覆辙。这是因为,我国不仅曾经是一个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受难者,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要求。因此,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必定是和平崛起之路。
(三)民族精神要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他们以国家为重的民族大义及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对海洋强国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立足海洋时代的新要求,充分挖掘、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激发每个中华儿女身上潜在的精神力量,将其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四)军事力量要素。军事力量是建设海洋强国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38。具体到海洋强国建设方面,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人民海军。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海军力量建设的总体步伐要紧跟国家海洋建设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远海机动作战能力,大力推动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变。从微观角度来探究,要努力提升海军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过硬质量,加强舰载武器的对舰、对空、反潜、对岸的打击能力建设,提高海军航空兵空中打击和远程支援能力。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拉开了我国建设蓝水海军的序幕,也标志着我国海军建设由近海型向远海型的发展转型。必须认识到,建设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中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发展原则并不矛盾。只有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才能真正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和地区和平。
二、必须注重把握海洋强国建设的整体发展维度
建设“海洋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进程必须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要求。我国应综合协调推进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社会和海洋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全面建设,努力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整体发展。
(一)推进海洋政治建设。海洋政治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也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海洋权益而发生的矛盾斗争与协调合作等所有政治活动的总和[5]。当前,海洋问题已经成为区域政治的热点,海洋政治更是成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个敏感点。良好的海洋政治环境有利于海洋强国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邻海国家、海洋强国间的政治博弈是复杂和艰难的,但也是有原则和底线的。新时期推进海洋政治建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影响。在国内政治方面,要牢牢坚持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在国际政治方面,一是要高度关注海洋方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好防范预案;二是要尽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去解决与邻海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纠纷;三是要加快对海洋政治发展规律的探索,科学分析我国与其他强国之间的政治力量对比情况,提出有效解决困境的意见。推进我国海洋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强国和海洋邻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为有效解决我国海洋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根本。概括地说,海洋经济就是一切与海洋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19世纪后期,大规模的全球海洋调查和探险活动的陆续展开标志着近代海洋经济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海洋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939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0690亿元[6]。从更高的目标看,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具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动脑筋、下功夫。一是要全方位地发展海洋经济。要以宽广的视野来推进沿海地区、近海资源、远海公地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开发。二是要高效益地发展海洋经济。要积极为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创造政策条件,不断引导传统海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用科技创新提高海洋产业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严格控制向海洋排放生产生活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海域进行科学治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道路。
(三)繁荣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产物,具有开放性、博大性、开拓性、兼容性、商业性、区域性、交流性、自由性等特征[5]194。海洋文化的繁荣程度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曾经创造过优秀的海洋文明。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海权文化、海权思维与海权作为均达到高峰。600年后,面临新的海洋挑战,中国需要新的海洋文化来引领海洋强国建设。近年来,我国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蓬勃发展。比如,广西、三亚等地相继举办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海洋文化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激发作用。总的来说,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牢固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活泼的。繁荣海洋文化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积极弘扬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推进海洋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高民族的海洋国土意识。当前,要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具体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海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在微观层面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族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局面。三是在国际层面上探索我国海洋文化传播模式,拓展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空间,努力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探索海洋社会建设。海洋社会是学术界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新概念。它是指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7]。随着当前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社会建设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为我国提早介入海洋社会建设提供了机遇。加强海洋社会建设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有力举措。就当前而言,探索我国海洋社会建设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海洋社会建设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之中,树立建设“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在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方面要大力支持,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要鼓励基层探索。海洋社会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具体实践,各沿海省市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发展定位都存在区别,各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不断革新思想观念,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探寻发展新思路,力求把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转化为地区新一轮发展的现实优势。三是要建立广泛参与机制。与海洋经济建设旨在创造物质财富不同,海洋社会建设重在精神财富的创造。推进海洋社会建设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主体、以市场为补充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涉海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广泛动员更多社会群体关注和参与海洋社会建设。
(五)深化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生态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生态安全的缺失将带给人类自身不可逆转的灾难[8]。当前,我国局部海洋开发强度已经逼近极限,甚至超过海洋的承载能力,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也严重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这些情况给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亮起了“红灯”。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注重发展海洋经济就忽视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护。就当前来讲,深化海洋生态建设必须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和功能极其复杂,现有的海洋科学研究还不能充分满足海洋开发的需要。我们必须紧跟国家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科学利用海洋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律和制度。我国海洋生态的严峻现状与法律制定的滞后和惩治标准的偏软有很大关系。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已经不能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有关海洋生态环境的现行法律和规定进行梳理修订,加强对违法破坏海洋生态刑事责任的追究,使国家法律真正成为保护海洋生态的硬杠杆。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知识宣传,促进公众逐步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使企业和个人对海洋开发和使用的行为自觉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三、必须注重把握海洋强国进程的合力推进维度
海洋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海洋强国的实现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海洋强国建设既需要先进的海洋发展力,还需要强大的海洋安全力,更需要有效的海洋管理力来共同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充分凝聚和全面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一)突出政府主导合力,合力提升海洋管理力。海洋管理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之前,我国的海洋管理是涵盖外交、国防、农业、交通等十几个部门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弱化了海洋管理的整体效能。为提高我国海洋管理综合能力,2013年初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由国土资源部归属管理的国家海洋局,并设立了多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国家海洋委员会。管理编制体制的调整有利于各级政府理顺管理关系,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有利于规避由于海洋管理体制不成熟而导致海洋管理存在重叠和盲点;也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海洋管理从管制型、全能型和统治型向服务型、有限型和治理型转变。新形势下政府提升海洋管理力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上级政府机关的海洋发展政策制定要“高”和“实”。“高”体现在政策制定的站立点高,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实”即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易于被地方政府掌握和落实。二是下级政府部门落实上级政策要“准”和“活”。“准”是要能准确把握上级政府关于涉海管理的指导思想、战略意图和方法措施。“活”即地方政府在落实过程中既不生搬硬套,也不变通抵触,而是在符合上级关于涉海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落实管理措施,为推进地区涉海行业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注重军地携手,合力增强海洋安全力。维护海洋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军地双方共同担负的历史使命。军地携手维护海洋安全,实现强大的海上军事威慑力量和有力的非军事海洋执法队伍的高效配合,这对于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1.4万多公里。众多的岛屿和漫长的海域边界使政府和海军维护任务繁重,但也为军地融合提高我国海洋维护能力提供了能动的发挥空间。目前,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和海军建设均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我国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对外称为中国海警局),其在一线进行执法维权,为我国外交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回旋余地和有为空间;二线以海军力量作为后盾,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准备,形成了一个能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梯次配置的防卫体系。两者相互配合,根据不同的海洋安全形势灵活运用,可以使我国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有礼有节有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坚固可靠的防火墙。
(三)推进中外合作,合力挖掘海洋发展力。当前,在世界海洋开发大潮的推动下,海洋科技已经成为各濒海国家不断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尺度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对外合作政策的鼓励下,我国一些海洋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海洋技术和自主创新,发展了一批与海洋相关的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批海洋科技人才,有些技术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我国近海海域开发利用的日趋饱和,海洋发展的趋势必将向远海和深海拓展延伸。这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开发工作。虽然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我国的海洋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刚刚起步,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世界市场和先进技术,在一些海洋特殊项目建设上可以对外招标,吸引和选择有国际经验和科技实力的公司来共同参与,通过竞争投标和严格合同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降低我国海洋开发的运行成本。事实证明,加强对外合作既是挖掘我国海洋发展潜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 尼古拉·查强.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10.
[3] 刘一建.制海权与海军战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235.
[4] 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5] 张开城.海洋社会学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81.
[6]国家海洋局发布《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3-02-27).http://www.cme.gov. cn/dongtai/201302/4.html.
[7]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8.
[8] 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5.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