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2013-04-29 14:12黄洪海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梦

黄洪海

摘要: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梦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80-0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是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时代解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夙愿,也是今天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梦不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也昭示着中国的未来。中国梦展示着中国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具有中国特色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合乎时宜的价值追求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中国梦的提出之所以能引起广大民众思想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单纯的梦想,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意识、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他国梦的翻版,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梦想[2]。从价值追求层面来看,中国梦有着多个价值维度。如果说“美国梦”的价值核心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话,那么中国梦更倾向于集体和整体价值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习近平的这一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理想和信念。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国家富强是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追求,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强盛才能民族兴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性要求,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在当代,中国梦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之梦。以民族振兴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为依据,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和期盼。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再到李大钊的“中华民族更生再创造”,都体现了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主题。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动员,不断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民族复兴的伟业继续向前推进。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为人民群众造福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没有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算不上成功,复兴也不能算完成。所以,中国梦既强调“强国”、“民族复兴”,也强调“富民”。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由人民自己来实现,紧紧依靠人民来完成。正如习近平所描述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具有中国特色

(一)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圆梦之路

党的十八大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么一个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饱经苦难和曲折,成功开辟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也就不同。如道路选择正确,则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如道路选择错误,则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受挫。只有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才能让梦想真正照进现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路径,这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要求、引领未来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首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鲜明的中国印记。既然选择了这条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如期实现。

(二)中国精神——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德性与特质的集中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风貌,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引领了一个时代进步的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它是实现民族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未来,改革创新贯穿于改革开放实践的全过程,是激励我们前行的时代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破解发展难题,释放改革红利。

(三)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项事业有赖于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的奋斗和共同的责任担当。只有实现人民大团结,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热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体中国人如果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就可以汇聚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民族的梦想就能早日实现。

三、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具有中国特色

“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5]《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我国的实际和人民的意愿,不断造福于祖国和人民。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首先,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要真正担负起这一崇高历史使命,就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开辟实现民族振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国共产党越是自觉地成为“两个先锋队”,就越能为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其次,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不断地改革、探索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并且形成了中国精神,凝聚起了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人类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永立潮头、获得并保持执政地位,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党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天性”,才能获得稳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密切党群关系,纯洁党的队伍,为争取和确保中国梦早日实现增加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 李玉滑.认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N]光明日报,2013-04-10(1).

[3]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4] 郄军席.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M].红旗出版社, 2013:65.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

责任编辑:林华山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梦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