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人写张之洞 燕赵风骨化国魂

2013-04-29 08:33王希文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国魂永昌张之洞

王希文

近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报刊对当地一草根儿写出32集电视剧《张之洞》剧本,进行了大量报道,从市民到各县、乡、村的百姓,家喻户晓,街谈巷议,反响强烈。许多的读者纷纷给报社值班记者和编剧打电话,发短讯,爆发出特别关注,积极参与创作的火热局面。

为什么一个剧本的创作,带动起这么多人的参与,涌起一个热潮?因为沧州是张之洞的家乡,百年前的张之洞,少年立志,报效国家;先取政数省,后入主中枢;抱中华后顾之殷忧,怀五族腾飞之愿望。只手难扶既倒之社稷,尽瘁难撑倾覆之危局。可谓拼搏一生,百折不挠,死而后已。至今,他的业绩和思想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这是沧州人的骄傲。

沧州是古来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汇的前沿,形成了沧州人崇文爱武,坚韧顽强,忠厚孝道,敢为人先的个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一年,就设了南皮县。在这个千年古县,出了一个张之洞,在秦始皇以来的历代王朝中,虽不乏清正廉明,尽职尽责的能臣贤相,但无一臣能像张之洞那样具有渊博的儒学精粹,历险克难的经世谋略,融汇中西的眼界胸襟,百折不挠的革故鼎新。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人们似乎忽略了张之洞,就晚清四大名臣来讲,在推动和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上,在理论和实践上,张之洞的作用和成就远远高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高官。随着历史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视野的开阔,我们对张之洞的评价逐渐公正起来,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张之洞的家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沧州人责无旁贷地,凭借着第一手的资料,全方位地解读百年前的张之洞,写出了一部66万字的电视剧本,这是对家乡大名人张之洞最诚挚的纪念,也是沧州人自发的群众性的文化创作活动。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表现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如今由南皮草根作者于永昌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个草根作者于永昌是何许人也?《南皮县文化志》上记载了一个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大人物张之洞,也记载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小人物于永昌。《南皮县文化志》上这样记载:

于永昌,男,大浪淀乡肖九卜村人。1966年小学毕业后在生产队当社员,1969年应征入伍,先在四川江油任工程兵部队放映员,后调新疆部队当美术创作员。1975年转华北油田当钻井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河北师大艺术系油画本科,毕业后在大学和中学当教师。其一贯坚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当农民时,曾在县文化馆搞展览;当战士时,18岁发表处女作《班务会》,作品《演兵天山》等参加全军美展;当工人时,版画《伴侶》获全国工业版画铜奖;当学生时,版画《劲往一处使》获河北省美展一等奖;当教师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油画《雪夜》获国际青年美展(1985)中国青年优秀作品奖,油画《雪莲》被相关部门收藏。

于永昌集文气、才气、义气于一身,集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于一身,在教育教学、文化艺术、社会活动诸领域多有建树。喜怒笑骂皆成文,荣辱成败都是歌。河北师大教授李维世在《当代人》《心路集》等杂志发表的报告文学《当代武训》,就是写他为发展我国民族民间文艺教育而艰苦创业的事迹。还有众多记者以《十年磨一剑》《于永昌和他的小百花》等为题发表的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他的事迹。1999年,他提出“小百花工程”并任导师,数年过去,成效甚著……”

我很早就认识于永昌,作为当年河北师大的师者,在我教过的七七届学生中,有的做了官,大多当了校长、院长、主任、教授。我原本认为于永昌会做个官,这样大能量的人如果有大舞台定能做出大贡献。就于永昌那个班的二十名同学来讲,一个个当了院长、主任、博导、硕导、总编,当年和他一起入伍的南皮那批战友们,最高的当了少将,有不少当了局长、处长、科长。他是个连副组长也从未当过的战士,和他在部队一起画画的战友,有的后来当了中央美院的副院长、艺术研究生院院长。于永昌却几十年在社会最底层当了“孩子王”,我对此颇感意外。于永昌印的名片很有特色,上写着唯一个头衔“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背面印有他的一张油画《大江东去》,画面上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开国帝王,在历史的烟云中升起了一轮红太阳……画下写着:“观古往今来;谁的名字最响亮?看五洲四海;谁的旗帜最鲜艳?论英雄志士,谁的业绩最辉煌?问天下百姓,谁的威望最祟高?我们说——毛泽东!”

比起这些成功的战友和同学们来,他的确是个无职无权无钱的小人物,但他很有才。他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都展出过他的画;他能写,发表的文章和诗歌很多;他能说,其演讲的感染力实属罕见,特别是大庭广众的慷慨陈词相当精彩;他能教,再调皮的学生在他调教下都会学有所成;他能唱,一口气不喝水能高唱三四个钟头不改声色,曾六个小时未放下话筒。他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模仿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不亚于特型演员。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全才的小人物。

这么有才的一个人,既是一个小人物,按说在今天应该生活得很好。但事实恰恰相反,于永昌是个穷人,说难听点是个纯粹的“穷光蛋”。每次进了省城或首都,能走路绝不坐公交车,能坐公交绝不打的,在路边小摊上吃两个包子或要碗面条就吃得津津有味儿。夏天没见穿过新衬衣,冬天总穿一件没了扣子的军大衣,不是节俭,确实没有钱。

孙中山说:“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1958年,中共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在武汉洪馆特意接见了王任重、陈再道等河北籍的干部们。他赞扬了邯郸出生的秦始皇和祖籍南皮的张之洞,他说这是冀南人的骄傲,你们河北人要后来居上。毛泽东一生中多次说过不要忘记张之洞,是因为有些人确实忘了张之洞。在我国教育史上,文周孔孟,班马佐庄,葛陆范马,周程周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这三十二人堪为人师,他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民族魂,张之洞应在其中当之无愧。因此,南皮草根非要写出《张之洞》。

在他创作《张之洞》期间我去看他,才知有个朋友见他用手写,给他搬来一个20年前的老电脑。他总共花了300元上了3个月的网查资料,就写出了这部分镜头剧本。写得特别投入,因整天不下楼,只啃馒头不吃菜,满嘴长泡,我很心疼,给他留1000元让他买点好吃的。他关了手机闭门写作两年,这种毅力相当顽强。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教育家,是对中华名族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全才人物。他一个人做了大清帝国数万名官员两百多年干不成的事,做为一位学识广博的儒者、书法家、诗人,有着清正廉洁、精明能干、坚毅果敢、诙谐风趣的鲜明个性。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典型的历史里程碑式的土子形像,具有强烈的美学感染性和愉悦性,给人以清新的艺术美感。

我翻开剧本注意到,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张之洞教育救国的事迹。我对作者创作该剧的的主要动机与初衷做过了解。 他说:“一个民族的进步产生于读书人的思想改革、文化革新,读书人的心如果偏了歪了,社会的风气就不正了,国家就落后了,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历史对社会应负主要责任。天下的读书人应树立进步的奋斗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张之洞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丰富的含金矿山。他一生没有开采完,我们后人要继续挖掘这一丰富的精神矿藏,以提炼三皇五帝以来的这个部族遗传延续下来的优秀精髓,用于构筑我们民族精神大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的兴盛,必定备有足够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是读书人用良心熔铸的民族灵魂,有了灵魂的民族,才具有足够的志气、底气和神气去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为配合电视剧,作者又修改出一部影视文学小说,改名为《国魂》。于永昌说:“他们是国士,国士影响了国运,国运造就了‘国魂。《国魂》呼唤天下的读书人不要坏了良心,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百年前,南皮出了一个宰相张之洞,高高在上,推动了历史车轮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永不磨灭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百年后,南皮出了个草根儿于永昌,低低在下,位卑未敢忘忧国,抡锄种地、扛枪当兵、钻井夺油、教书育人、在家乡的炕头上,写出一部《国魂》。

张之洞是大官,于永昌是小民,生活在不同时代,跨度如此之大,于永昌为何能写张之洞?我说他们都是南皮人,都有一颗读书人的良心。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在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探索和追求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当代人完全可以从今天的立场出发,解读张之洞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穿跃历史的时空,作者成了那段历史的参与者。

新鲜的内容决定了创新的形式。《国魂》的问世,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清新之气。相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在表现张之洞这个题材上,将是无人超越的,南皮人写张之洞,燕赵风骨化国魂。

【责编 张伟飞】

猜你喜欢
国魂永昌张之洞
醒狮国魂,生生不息
永记“国魂凝处是诗魂”——深切缅怀恩师杨叔子院士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国魂
书画作品鉴赏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