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鼎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后期,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状态被打破,天然海贝开始充当交易媒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至夏、商、周时代,天然海贝一直广泛流通,后期才出现了少量金属称量货币。此乃货币萌芽与形成期。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货币形态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成。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货币争奇斗艳,互相流通,相互融合,促进了古币制的统一。布币、刀币、圆钱和铜贝,成为战国先秦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而其中的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蚁鼻钱则是铜贝的高级形态。
战国时期的楚国,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镈、刀、纺轮的使用比较迟,以铜铸币一直沿用着仿制贝的形态。这是一种有文字的、形状如海贝的铜货币,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因世俗不认币文,遂以形而得名,俗称鬼脸钱,又称蚁鼻钱。蚁鼻钱,通常为椭圆形,通高约1.8厘米,重约3克,正面有阴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当你的视线接触这钱时,看到的是瘦削的鼻梁、深邃的眼眶,额头上长长的横纹,和一张正在哭泣的歪嘴,一副鬼脸跃然眼前。此钱的字与脸达到了有机结合,字中生脸,脸中生字,阴阳互生,浑然一体,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货币的是宋代洪遵《泉志》。书中写到:“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这里并没有详细说明镂刻的是什么文字的钱,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紊”字钱,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成如同一只多足的蚂蚁趴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钱,仿佛一张鬼脸,有学者认为是古文“晋”字,也有学者认为是“贝”字,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称为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钧(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由此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
怀远博物馆馆藏的鬼脸钱是在怀远县荆芡乡征集的。它无疑是楚国流通量广、数量最多的货币。新中国成立以来,见诸报道的鬼脸钱窑藏出土总数为15万多枚,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字,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的楚国故地。目前已发现蚁鼻钱的币文达19种。
二
2007年10月18日上午,怀远县龙亢镇轮窑厂制砖切胚机“切”出一块金砖。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此金块长8厘米,宽7.7厘米,边厚0.2厘米,重277.8克,正面有21个“郢再”戳印,完整印文13个,残缺印文8个,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国家一级文物。
郢再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有版状和饼状,“郢”为楚国都名,“再”以前被认作“爰”,现北京、上海博物馆有此物展示,标为“郢再”。我们在此仍习惯称作“郢爰”。
龙亢镇位于怀远县西35公里,与蒙城县交界,坐落在涡河北岸,距淝河约3.5公里,距307省道3公里,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领地。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省太和县),龙亢镇距太和县约100公里;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龙亢镇距寿县约60公里。据《龙亢镇》记载,西汉建元4年(公元前137年),属沛郡。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封樛广德为龙亢侯,龙亢为侯邑。东汉时属沛国,西晋时属谯国,淮南郡。此为龙亢建制的最早记载。龙亢在属楚地时,已经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加之靠涡河、淝河边上,便利的交通更使龙亢百业兴旺,商贾云集。郢爰作为楚国流通中的称量货币在龙亢发现,是偶然中也有其必然。
《宋书·符瑞志》记载:东晋“永和元年三月庐江太守路永上言,于谷北城,见岸边有紫赤光,取得金状如印,遣主簿李迈表送”。文中所指“金状如印”就是郢再之类的楚金币。据安徽博物院刘和惠研究员考证:“谷城”非湖北谷城,乃是庐江郡春谷县(今安徽省繁昌县境内)。这是目前所知发现楚金币的最早记载。以后历经宋、明、清等朝代,在安徽、河南、江苏、陕西、山东、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发现。安徽省发现楚金币的地点达21个县市,具体发现地点有41处之多,安徽博物院吴兴汉研究员做了一个“楚国金币出土数据统计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我们加上五河县少算的7块,2007年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21块,175.1克,龙亢一块,277.8克,经计算,到2008年为止,共发现楚国金币的总件数达1032块,总重量为53635.5克,其中,完整者中有102块,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龙亢郢爰虽被剪切仍算完整)而90%都属于剪切过的碎块,其中二分之一印、一印及二印的碎块最多。发现楚金币的90多处地点中,大多数属于偏僻的荒郊田野,有小部分是出于古遗址中及其附近。从安徽、江苏、河南、陕西、山东、湖北及浙江等7省发现的楚金币来看,说明楚金币当时主要流通于楚国的疆域以内,但也有少数流通到秦国,即今西安与咸阳等地。由此可见,楚金币是流通货币,其流通区域及金币使用者都十分广泛。
楚金币用于礼聘、馈赠、赏赐等大宗交易时,无需剪切,可以几块、几十块的使用,而用于小额支付时,须按需要量进行剪切。因为剪切的大小不可能十分准确,所以必须进行称量。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湖南省清理发掘的千余座楚墓中,有100多座墓出土了天平和砝码(高至喜《考古》1972年第4期湖南楚墓出土的天平和砝码,1982年《考古学报》第4期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安徽省凤台县的楚墓中,还发现了铜砝码范(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大量的楚国天平和砝码的出土,尤其是凤台县的铜砝码范的出土,充分佐证了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称量货币。
《辞海》中说到,春秋时期楚“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战国时疆域又有扩大,东北到今山东南部,西南到今广西东北角。楚怀王攻兵越国,又扩大到今江苏和浙江。”显然,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大国。楚金币和蚁鼻钱的大量铸造、发行和广泛的流通使用,对促进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繁荣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怀远境内的楚国货币,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佐证了怀远悠久的历史,这对研究怀远县的楚文化和淮河流域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