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郁松
对于收藏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辨别藏品的真伪。离开鉴定谈收藏,等同攀爬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尝试将鉴定方法定格为标准化答案。下面,笔者浅谈一些对战国两汉青铜镜鉴定的看法。
战国两汉青铜镜的鉴定,即是解决以下四个层次的问题:一辨真假,二辨是否后工,三辨是否修补,四辨时期。辨真假是鉴定的前提,后工、修补否,不光影响藏品的价值,更直接干扰对铜镜时期的判定。
一、辨真假
古人看病有望、闻、问、切的方式。笔者辨真假有“望、切、比、范、纹”五字方式。
(一)“望”
即是通过眼睛观察铜镜的锈色、包浆。大凡久玩青铜器的人都知道,铜器锈色、包浆受地质、地下水位的影响很大,锈色因坑口不同呈现多元化,复杂多样。绿色中有深绿、淡绿、灰绿、草绿及其他无法用文字表述的绿色(因人表达而不同),还有孔雀蓝、玫瑰红、灰斑、亮铅、亮银等。这里的玫瑰红就是北方人说的枣皮红,南方许多地方不产红枣,大家很难理解枣皮红的色谱,所以笔者用玫瑰红替换。亮铅或亮银是铜器在没有氧化的地方,露出类似铅笔芯或不锈钢的颜色,是高锡青铜在墓葬中锡析出形成的富锡层。锈色、包浆多元化正是青铜器(青铜镜)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有的如斑驳的玉石,流露幽深莫测的绿光;有的如玫瑰花丛,姹紫嫣红;有的如鸟瞰的绿色大地,层峦叠翠,群山起伏,草原绵远,港湾幽静;有的如庭深院蔽的禁地,黑漆发亮,庄严肃穆……锈色、包浆多元化,也是青铜器(青铜镜)难辨真假的客观原因。
笔者觉得,不管如何多元化,按照坑口分,青铜器(青铜镜)不外乎分为干坑、水坑、干湿交替坑三大类。干坑里细分为沙坑、黄土坑等。
1.干坑标准化判定之一
(1)绿色生玫瑰红色,是指有些突起的、绿色脱落的地方,露出玫瑰红色。
(2)绿色为基调的杂色,是指镜子上有一种以上(含一种)的绿色。镜子上的绿色种类越多越可能是真品,只有一两种绿色要当心假货。
(3)层次分明,是指绿色在镜子上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细看如绿树、绿草长在山地、山谷、湖堤上,如果绿色都长在一个平面,就要小心假货。
综上所述,同时符合三个要素:有一种以上(含一种)的绿色,绿色层次分明,伴生玫瑰红色,则初步可以判定铜镜为真品。如果不是同时符合三种要素的,假冒的可能性很大。
2.干坑标准化判定之二
(1)亮铅色/亮银色,就是镜子表面没有生锈,一些镜子看起来像反光的铅笔芯色,另一些看起来像反光的不锈钢色。亮铅色、亮银色暗时像铅笔芯色,亮时像不锈钢色,其实是同种颜色。
(2)绿色为基调的杂色。
(3)层次分明。
同时符合三个要素:有一种以上(含一种)的绿色,绿色层次分明,亮铅色/亮银色,初步可以判定铜镜为真品。如果不是同时符合上述三种要素的,假货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干坑标准化判定之一、之二,大家会发现凡干坑者必有两个共同要素:绿色为基调的杂色,层次分明。但光有这两要素绝不能判定铜器为真品,还必须具备绿色生玫瑰红色或者亮铅色/亮银色第三要素。因为有的干坑青铜器局部长玫瑰红色锈,干坑青铜器局部不长玫瑰红色锈,露出亮铅色/亮银色。这种现象很难用语言表述,需要建立在实物及实战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3.干坑标准化判定之三
同时集合干坑标准化判定之一、之二的四个要素,为之一、之二的复合型。这类干坑青铜器最容易判定,最让人放心。
4.水坑标准化判定
(1)云石斑。许多藏友用黑漆古、绿漆古、皮蛋色、松花蛋色的说法形容部分青铜镜的颜色,笔者认为以上四种锈色的镜子都属于水坑品。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锈色都长在镜子内部,镜子表面光滑如玻璃面,锈色透过光滑、透明的表面向外发散。这类镜子表面如大家常常看到的光滑云石。云石表面光滑如玻璃,但里面透出各种形态的图案、色斑,所以我们将这种锈色命名为云石斑。云石斑的镜子除了以上四种锈色的镜子,还包括夹杂其他颜色的镜子,如多种色斑、形态的云石,因此用云石斑形容锈色非常贴切、准确。云石斑的形成是铜镜在潮湿的坑口中,与坑口中的各种矿物离子电化反应生成的铜盐和锡盐。这种反应实际是铜合金的返矿过程。
(2)坑点锈,就是镜子表面有些地方铜皮掉落,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不一、深浅不一的小坑,犹如有人在平整的地面挖出一个个小坑一般。
(3)痘皮疮。就是镜子表面有些地方如人们的脸皮长青春痘,从里面向外面鼓起,形成鼓包(见图7)。痘皮疮从里面向外面鼓起,很难作假,是判定水坑青铜镜真假的关键要素。许多树脂工、铅锡材料做的“水坑镜”,形神非常接近真品。但无法制造这种痘皮疮。痘皮疮实质是坑点锈的前期状态,痘皮疮上的皮块掉落后就形成坑点锈。
同时具备云石斑、坑点锈、痘皮疮三个要素的,初步可以判定铜镜为真品。同时具备云石斑、痘皮疮的(特别注意到云石斑在镜体转角位、转弯位形成内部穿透状分布),初步可以判定铜镜为真品。因为云石斑在镜体转角位、转弯位形成内部穿透状分布,构成不同平面上同斑现象,这种现象作假非常困难。只有云石斑的。无法判定镜子真伪。必须结合其他鉴定方式。
5.干湿交替坑标准化判定
干湿交替坑,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地下水位的历史变化,埋藏镜子的坑口由干坑转变为水坑,或由水坑转变为干坑,或干坑、水坑反复转变。笔者觉得,青铜镜由干坑过渡到水坑过程中容易留存,由水坑过渡到干坑过程中很难留存。同尺寸的水坑镜子通常比干坑镜子重。水坑过渡到干坑过程中。镜体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水分子结构不稳定,不断析出,镜子体积不断收缩,造成崩裂,或者形成可怕的有害锈。笔者观察发现部分带坑点锈的镜子,常常伴生不断粉化的有害锈。干湿交替坑标准化判定就是集合干坑、水坑标准化判定要素,为两者的复合型。这类铜镜既可用干坑标准也可用水坑标准判定,但是镜子品相一般较差。
(二)“切”
即是查找铜镜新的损伤口,看里面的铜质情况;同时用烧红的针头刺划镜子锈迹。通过观察,青铜镜的铜质有紫红色、暗黄色、银灰色三种。干坑品的铜质常为紫红色或者暗黄色。水坑品则为银灰色。用烧红的针头刺划镜子锈迹时,若有融化或出烟,或粉状脱落,可能经过修补或是树脂镜子。青铜镜原生态的锈迹非常坚硬,针头很难划下。
(三)“比”
即是将被鉴定的铜镜与自己见识过的真品比较,看其锈色、包浆是否与自己见过的某种真品一致。如果与某种真品基本一致,初步判定其为真品。反之要当心,必须结合其他方式鉴定。这种鉴定方式比较快捷,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多看、常看真品,二是印象中镜子必须都是真品。如果印象中镜子有假货,将误导自己走入歧途。“比”的方式实际就是熟能生巧。
(四)“范、纹”
即是观察被鉴定铜镜的铸造痕迹和纹饰风格,是否与战国两汉时期一致。从战国到东汉,时间跨度较大,宗教、礼制、信仰不断变化,铸造工艺不断发展。期间纹饰风格不断变化,通过纹饰风格辨别真伪意义不大,但对辨别时期特别重要。笔者认为,制范、铸造工艺影响到纹饰风格,后者是前者的实物体现。以纹饰的细小线条为例,战国两汉的线条纤细,平视呈三角形、半弧形,两边斜面平滑。许多作假者不明白过去工艺,用失腊法造假,线条粗大,无法造出细小线条。包括南北朝、宋朝的制镜者,也无法复制这种线条。这种线条成为辨别铜镜时期的重要参考。线条边缘平滑的特征,即使用精密机床也无法刻制。许多用精密机床做的假货,各处做得逼真,却在细小线条上露出破绽。笔者也见过假镜把乳丁做成平顶形象。
总之,辨别青铜镜应该以“望”为基础,再结合“切”、“比”、“范、纹”方式,几种方式指出的多种特征为真实,那么镜子为真品的几率很高,反之,仅凭其中一种方式得出的判定可靠性不高。初步判定的真品,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真品。镜子还必须经得起其他方式的考验。这就是综合运用“望、切、比、范、纹”的真谛。
二、辨后工
从笔者多年观察情况来看,在其他青铜器上做后工的现象比较多,在青铜镜上做后工的现象比较少。辨后工主要观察镜子地张,即没纹饰的低洼地带,如果这里呈铸态,无刻画、打磨痕迹,说明无后工,反之,有后工可能。因为青铜镜纹饰在铸造时一气呵成,地张常常留有细微的水花干裂纹状的范裂痕。水花干裂纹,不同镜子破裂的痕迹不同,像淤泥被“刚刚晒干”后留在上面的痕迹。
三、辨认是否修补过
青铜镜扁、平、薄的物理状态,注定其容易受到内应力、外力的影响,出现破裂、受损的情况,因此青铜镜修补现象很普遍。围绕修补技术,许多行家专门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技术。因修补而起,再谈修补辨别,修补专家、人士最具水平。作为门外汉,笔者结合相关人士的经验、技术,浅谈自己的体会。从修补流程看,铜镜修补大致分两大类:一次修补类,二次修补类。一次修补就是修补人用焊锡、胶水等粘接材料直接将断裂的铜镜粘接起来,属于简单、粗糙的修补。一次修补因连接口(线)有裂缝线,很容易看到。即使比较精细的修补,在明亮的光线下细心查看,一样可以看到裂缝线。二次修补就是在一次修补基础上粘贴假锈,或者用树脂调矿物颜料将整个镜面抹上涂层。粘贴假锈做法一般用在干坑青铜镜上,树脂涂层做法一般用在水坑青铜镜上,涂层有时做出云石斑的效果,几可乱真。
1.干坑假锈做法
干坑假锈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找来绿色的颜料、其他青铜器上取下的真锈,有时添加少许泥土,用虫胶漆或高分子树脂胶涂粘在裂缝线地带、区域,达到覆盖裂缝线的目的。第二种是从其他青铜器上取下真锈,用胶水把真锈粘贴在裂缝线地带、区域,达到覆盖裂缝线的目的。这两种方法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胶水不能耐高温。鉴定方法是用一根烧红的针斜刺镜面的锈迹(不宜垂直刺镜面,因为垂刺的接触面小),如果针头下陷刺出针洞,说明此锈为假锈,有时伴随冒烟。针头下陷刺出针洞的状态像走在半干淤泥地上一下子陷脚的状态。如果铜锈会像被刮的墙上磁漆一样,片状、粉状散落,说明此锈为假锈。干坑青铜镜的真锈很坚硬,用针头大力刺刮不会脱落锈点,即使有脱落也是呈颗粒状。
2.水坑树脂涂层
做法是用树脂或混合矿物颜料的树脂把整个镜面全部涂抹。因为树脂不能耐高温,鉴定方法是用烧红的针斜刺镜面锈迹时,针头下陷刺出针洞,有时伴随冒烟,说明此锈为假锈。在粘接工艺、材料上,有的行家介绍使用锡铅焊料、聚醋酸乙烯、硝酸纤维素、磷酸胶氧化铜胶粘剂等材料,使用粘接、烘干、钎焊、对接焊等工艺,可是在如何掩盖修补痕迹上始终没有创造出更好的办法。
四、辨时期
从战国到东汉,时间跨度较大,铸造工艺不断发展,纹饰风格不断演变。要比较准确地判定青铜镜的时期是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必须对战国两汉时期主要镜种、纹饰风格、铸造特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笔者觉得,概括地判定青铜镜的时期,可以从镜钮的风格为人手,结合纹饰、乳丁、题材等要素。参考其他行家的研究成果,笔者觉得战国镜普遍是等弦钮,不管弦是三弦、两弦或是一个整体铸造形成的一弦,一般都是等弦;有地纹的铜镜一般都有纹饰模块拼兑留下的痕迹。
西汉早期铸镜技术采用模上固定钮整体地纹的工艺技术,所以钮是斜弦钮,地纹已没有拼兑留下的痕迹,开始出现四个乳丁。笔者认为乳丁有定位、定区作用,方便工匠布局整面镜子内容。西汉中期普遍是半球钮,纹饰上地纹已经消失,以平滑阴面代之,铸造特点上四个乳丁普遍存在,后来出现方框、圆框代替四个乳丁。方框可以代替乳丁起定位、定区作用,出现圆框说明铸镜技术进步,无需乳丁定位、定区。西汉晚期、东汉早镜还是半球钮,纹饰上出现线性图形,线性图形就是用线条刻画神兽、动物、人物等的形象。东汉中期镜是大半球钮,纹饰上出现剪纸图形。剪纸图形就是以钮为中心,辐射对称刻画图形,图形像中国传统剪纸图案。东汉晚期(含三国)镜还是大半球钮,纹饰上出现高浮雕图案。高浮雕图案就是在镜子上制作立体的神人、瑞兽等内容的图像。高浮雕工艺比过去的平面工艺复杂,显然是铸造技术上的一项飞跃。此外,西汉早期镜少数出现博山钮,西汉中期镜少数出现伏兽钮。以上的时期判定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纹饰风格、铸造特点上的传承、变异关系。青铜镜的断代比高古钱币困难。钱币铸文明确,断代清晰明了。青铜镜的发展变化主要受铸造技术与社会审美影响。较少受政治(朝代)影响。青铜镜的断代可能还受铸镜技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如有些地区采用斜弦钮、乳丁技术铸镜,有些地区还用旧时的等弦钮、拼兑范铸镜。不能绝对认为等弦钮镜一定比斜弦钮镜早,只能说大体情况是如此。如当今中国许多地方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不能凭此认为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实还有些地方还在农业化时代。铜镜断代应该也受地区不平衡的影响。